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道 俄羅斯《側面》周刊網站8月27日發表題為《人工智能與習得智能:人工智能如何沖擊教育領域及應對之道》的文章,作者是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世界政治與經濟系主任阿納斯塔西婭·利哈喬娃。內容編譯如下:
在人工智能(AI)迅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關于它究竟將帶來更多機遇還是威脅的辯論日益激烈。我們重新面臨認知過程與認識邊界的思辨。所有這些話題在教育領域有機地交織在一起。
人工智能已經取得的成就及其對教育的影響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但似乎未來幾十年的競爭力將取決于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向人工智能本身詢問它如何影響教育系統,它會迅速給出若干論點組成的答案。
概括而言,人工智能會讓教師擺脫日?,嵤?,提高教學效率,輕松根據每個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過程,為教學添加必要的趣味性。人工智能已經能很好地解讀人類語言、發揮聊天機器人功能、處理文件和演示文稿。只要準確地提出需求,人工智能就會變成超級方便的搜索引擎。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普及的弊端也已經顯露出來。學生們越來越傾向于把所有作業交給人工智能(或生成式模型),教師們則不得不花費時間檢查作業中是否存在濫用人工智能的情況。換言之,一些人完全偏離了學習的本分,將摘要記錄的能力——即實時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視為應用程序的任務。
教育系統正在從過去尋找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初步答案包括:恢復口試和紙筆考試,減少書面作業的權重,增加口頭答辯的權重,禁止在課堂上使用任何電子和智能設備。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引發的討論范圍遠遠更廣,這并非偶然。有人認為,新技術加深了勞動力市場與教育系統之間的鴻溝。從長遠來看,這可能將固化人工智能掌控者與不靠人工智能連基本工作都完成不了的人之間的不平等。
雇主們正在迅速用人工智能取代不是特別靈光的天然智能,目的是削減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適應人口老齡化和減少。大學生和中小學生因懶惰而委托給人工智能的所有任務,早被他們未來的雇主交給了人工智能。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乃至不那么年輕的)專業人士還能提供什么比人工智能更大的價值?教育系統反應遲鈍,結構性失業激增——即大量擁有無用技能的勞動力涌入市場,是完全可能發生的現實前景。
要避免陷入這種境地,就必須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學會在非常規情境中為人工智能正確設定任務,并挑選出它提供的最佳方案。要能發現人工智能的錯誤并驅使其工作(人工智能模型已經學會說謊和偷懶以節省能量)。但是!只有善于用傳統方式思考和工作,即“不依賴電子設備”時,這一切才能真正提升你創造成功職業生涯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想用好人工智能,先要磨練你自己的能力。
為了培養此類專業人才,教育系統需跨越三大關口。
一是篩選知識。過去的教育大綱中哪些內容要保留?保留多少?一天的課時不會增加,如果想教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就必須犧牲其他東西。當然,不同領域的答案也不同??峙聸]人愿意找一位沒有人工智能提示就記不清肝臟位置的外科醫生。但外交官是否需要記住所有重要歷史事件的準確日期,工程師是否需要背熟材料強度表,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二是平衡知識與技能。最重要的技能已被反復提及: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正確提問能力、觀察力、學習能力、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這些技能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專業和文化積累的產物。它們需要通過重復練習、頭腦風暴、尋找錯誤、堅持己見、參與團隊項目等訓練來習得。
三是發展人的本質。對教育系統來說,這無疑是最困難的。因為幾個世紀以來,這個體系一直專注于掌握和積累關于世界的知識。人的本質不僅是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學會模仿和識別的感情,還有設定崇高目標并為此收集必要工具的能力。
試圖預測人工智能將取代哪些具體職業和崗位以及何時發生,是一件有吸引力但徒勞的事情。插畫師和線性程序員可能成為生成式模型的首批犧牲品。但一個主要趨勢正在顯現:高級“手工”勞動、面對面能力和文化經驗變得越來越珍貴。
這個進程很可能也會波及教育領域:一邊是數字化成分增多的普通教育,另一邊是更寶貴的面對面教學。后者注重師生對話、學生間的互動,以及不靠面對面交流就無法獲得的整套社交技能。
考慮到對地球上80億人口來說,老師和教授的數量顯然不夠多,人工智能確實為數以億計的孩子們提供了發展機遇。然而,對那些致力于引領進步的國家而言,如前所述,如果教育系統的革新跟不上,那么人工智能將帶來結構性失業和不平等固化的風險。
但教育不僅限于中小學和高校。孩子最初的啟蒙并非來自學校老師,而是來自父母。成年人即便獲得了所有文憑和證書,仍需堅持自我教育。人工智能在這一領域也可以成為得力助手,但前提是搞清楚需要何種幫助。
應該更多關注學齡前和小學兒童的全面發展,這是思維的“肌肉框架”形成的階段。正如體育訓練教人正確的運動技巧一樣,我們也要教中小學生掌握運用人工智能的正確方法——用它來豐富學習過程,而非取代學習過程。
至于那些已經告別學生時代的人,則應堅持“大腦健身”,無論是沉浸于藝術、學習新語言、掌握職業技能,還是定期給生活增添一些新鮮事物。大腦不能感到無聊,否則極易“鈍化”。(編譯/賀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