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道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8月15日發表題為《2035年最熱門行業》的文章,作者是美國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阿瓦森公司創始人阿米爾·侯賽因,編譯如下:
雖然我們許多人任由科技進入我們的生活,但事實上,我們并非僅僅是時間軸上的過客。我們可以成為、也正在成為科技的創造者。下一波浪潮正在計算、生物、航空航天、物流和文化領域逐漸形成。那些現在就投入資金、人才的人將成為贏家。其余的人后知后覺。在本文中,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對未來十個可能改變游戲規則的行業的看法。
那么,我們開始吧:
1.下一代計算機
新的堆棧即將到來。圍繞生成式模型構建的量子、神經形態和算法平臺不會“加速”傳統應用程序,而是將催生新型的模擬、搜索和控制方式。想象一下,密碼學被徹底改寫,藥物研發縮短至數月,氣候工具開始指導行動而非僅僅是預警災難。每一次平臺變革的教訓仍然適用。誰掌握計算、數據和部署管道,誰就制定規則。
不過,請記住,量子計算機并不會取代傳統計算機或經典計算機。它們在執行某些類型的任務時速度更快,但它們并非通用替代品。量子計算機最具前景的應用之一可能是材料模擬。
未來的英偉達會否成為一家神經形態公司?看待神經形態系統的方式是,它們可能引發下一場類似深度學習的革命。正如英偉達等公司的大型圖形處理器(GPU)推動了當今人工智能(AI)的發展,神經形態系統也將在名為“脈沖神經網絡”的新型神經網絡架構中取得重大進展。這些網絡架構更接近人腦的工作機制,有望實現更低的功耗和更強的抗干擾能力。
2.太空旅游
可重復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正在大幅降低發射成本,軌道物流也正在走向工業化。全球現有一百多家衛星運載火箭(SLV)公司在運營,從德國的伊薩爾航天技術公司到美國奧斯汀的“螢火蟲”航空航天公司。許多這樣的公司或許走不到最后,但其中有足夠多的公司能夠成功,因此發射能力很快就會過剩,以至于我們完全有理由將SLV運力用于娛樂領域。太空旅游將沿襲所有突破性運輸技術的發展軌跡:不會一蹴而就,然后變得司空見慣。長遠目標并非在遠地點自拍,而是太空酒店、供應鏈和在軌工廠,以及那個能將能力拓展至卡門線(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本報注)以上的國家。
3.個性化醫療
基因編輯正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監管機構已批準首批針對遺傳性血液病的基因療法。接下來是可編程蛋白質設計以及依托實時監控和AI指導的全患者療法。這類技術將讓我們減少“管理”疾病,而是更多地根治疾病。
4.空間計算與腦機接口
蘋果公司攜首代產品入場后表現雖不盡如人意,但驗證了企業發展道路上存在的機會。我相信其他公司也會跟進。
空間計算正在從演示走向實用。我目睹了許多工業公司正在嘗試使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頭顯以提升關鍵制造與維護任務中的培訓效率和現場輔助。
憑借科幻小說、電影以及我們體驗過的引人入勝的內容,“元宇宙”的終結點顯而易見。我們將在持久、共享、逼真的虛擬環境中召開董事會、進行維護保養和培訓員工。
腦機接口增加了新的輸入層,從而實現腦機互動。當替代方案更加糟糕時,侵入式方案或可接受,但要實現主流普及,腦機接口技術必須通過非侵入式傳感器實現低延遲和高分辨率。
5.城市農場
上世紀人口激增,大量土地被開墾為農田,以至于我們許多人開始質疑這種趨勢的可持續性。隨著樹木被砍伐,騰出的空間用于種植農作物,大片雨林天然具有的碳封存功能受到威脅。所有這些都是以糧食安全的名義進行的。
但是,如果我們用更少的土地就能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如果糧食安全成為一項城市服務,情況會怎樣?
垂直農場將在都市地區種植大量的綠葉蔬菜、漿果和香草。所有這些現在開始以工業規模落地。迪拜的“您的花園”垂直農場年產量達七位數,耗水量卻極低。
可以預料,AI協同環境、電氣化物流以及適配本地需求與價格波動的作物組合將非常普遍。
6.空中高速公路
城市空中交通正從效果圖走向實際。美聯航和阿徹航空公司已將奧黑爾機場至芝加哥直升機場的空域列為首條空中走廊。據傳,美國聯邦航空局即將放寬超視距(BVLOS)飛行規則。東亞和中東地區的許多航空管理機構正傾向于推行安全但更為自由的監管制度。認證工作正快速推進,用于自主飛行的交通系統正通過航空級軟件平臺逐漸成形。
公眾的意識仍集中在“飛行汽車”,但無人機革命的意義遠不止于此:數以百萬計的自動駕駛飛機將同時安全地共享空域,物流、醫療、安防、公共安全等領域,將更好地賦能公民、優化資源管理、提升城市監管效率,應用場景廣闊,可節省時間、支持高密度運行,最終提升國家競爭力。
7.水資源再生
大規模采用海水淡化的地區表明,淡水確實可以成為一種可再生程度遠超我們此前想象的資源。人口稠密地區的地下水開采與國家之間的水道爭端,都可能造成水資源緊張,甚至可能構成生存威脅。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很快大規模地將下一代反滲透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在工廠內部回收能源,然后在邊緣地帶加入大氣收集和先進凈化技術。
卡拉奇作為2000萬人口級的大城市,正在投資新的海水淡化廠,將為數百萬人提供飲用水。海灣地區采用海水淡化技術的速度最快,現在正擴展到其他地區。
8.全息表演
我們將打破舞臺和體育場的限制,進行制作、巡演和觀演。全息和完全沉浸式的表演將成為專為數字盛宴而建的新區域的主要功能。
利雅得的穆卡卜街區是建筑、光學和計算技術融合的新形態。藝術家只需表演一次,身處各大洲的數百萬人即可同步觀看。這有望重構娛樂業的經濟模式和技術基礎,同時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文化上的沉浸式體驗。
9.器官制造
異體移植和生物打印組織正指向器官移植的全新未來。假以時日,排隊等待器官將讓位于器官制造。
這一領域已有早期案例,由“細胞鏈接”公司和阿斯佩克特生物系統公司等企業率先嘗試,技術工具鏈也在快速迭代。投資支架、細胞來源以及可以實現質量復制的自動化技術將是良機。生命顯然依賴于此。
10.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正走出實驗室,進入職場。阿普特羅尼克公司的“阿波羅”人形機器人正在汽車領域試運行。Figure人工智能公司的“Figure”人形機器人正在寶馬汽車公司的工廠“實習”。敏捷機器人公司的“Digit”人形機器人根據商業協議正在倉庫搬運貨箱。而阿爾貢機電公司則制造出高精度生產機器人。發展路徑清晰可見:從枯燥重復的工作開始,逐漸添加感知力、靈活性和工具使用能力,然后實現規?;?。這是“增強”而非“替代”的故事,盡管常被曲解。
這些機器人可以勝任很多條件惡劣、不安全、監管嚴格的工作崗位,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這些發展的成果可以用來再投資,創造全新產業,使人類繼續為之作出貢獻。畢竟,這就是人類進步的故事。
上述行業并非小眾的垂直行業,盡管其中一些行業現在才剛剛開始起步,或許看似小眾的垂直行業。其中大多數行業將是大規模應用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其中許多技術,例如下一代計算機、自主飛行、水和環境技術,將對國家實力至關重要。自主供應鏈與本土產業將舉足輕重。
合作固然能加速進程,但鑒于目前地緣政治變局之下,關鍵能力必須盡可能自主。簡而言之,以下是為2035年做準備的四點策略:
擁有基礎設施:計算、能源、水資源和空域整合是關鍵能力。
支持應用研究:資助那些能在受監管、高關鍵任務環境中交付新產品的團隊。
開展實地試點:從一條路線、一座工廠、一條生產線開始,然后復制。
打造并賦能建設者:政策至關重要。能夠焊接、編碼和認證的人才也很重要。國家需要投入工程人才的培養,而企業需要設計人機協同的組織結構,構建未來的控制論企業。
未來屬于創造者,而非預言者。如果你想要一張面向2035年的成功地圖,那就研究一下我們介紹的上述技術吧。然后,找出誰在2025年正在構建和交付早期能力。然后,以團隊成員、政府支持者或投資者的身份加入他們。(編譯/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