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道(文/何曦悅 吳慧珺)近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家首次全面闡述“中國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總體設想”,提出“深空經濟”概念,并呼吁全球合作伙伴開展積極合作,保衛地球安全。
這一以“小行星探測、防御和資源利用”為主題的會議,吸引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嘉賓,共同探討描繪深空探測與小行星防御領域的未來圖景?!敖匦⌒行欠烙侨祟惞餐氖聵I”這一理念在討論中不斷被強調,并引發廣泛共鳴。
“本次會議的主題恰逢其時,也具有高度現實意義?!甭摵蠂饪账靖彼鹃L德里斯·埃爾·哈達尼表示,小行星不僅具有科學意義,也給人類帶來潛在的風險和機遇。
守護地球:提出系統性小行星防御工程
在會議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首次全面闡述“中國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總體設想”。
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框架下,中國科學家從監測預警、在軌處置、體系應對等方面提出小行星防御發展戰略構想,總體目標是構建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測與防御體系。其中包括構建精準預警、常態運行的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預警體系。
近地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具潛在威脅的天體之一??茖W界普遍認為,早在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包括恐龍在內全球大約75%的物種滅絕。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大爆炸,超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摧毀。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發生空爆,造成1500人受傷,3000棟房屋受損。
2024年,聯合國大會宣布2029年為“認識小行星和行星防御國際年”,利用99942阿波菲斯接近地球的機會,提高全球對小行星的認識。
“但是,我們對于小行星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眳莻ト式榻B,截至去年底,人類發現近地小行星36516顆,但由于小行星監測難度大,還有大量近地小行星尚未完成軌道編目。據統計,小行星中完成編目的數量只占真實數量的1%。
“站在守衛地球安全與人類延續的角度來看,構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中國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貢獻中國智慧,發揮中國力量,系統構建小行星探測與防御工程,和世界一起守衛我們的地球家園?!眳莻ト收f。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2025年5月29日,天問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目標是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進行采樣返回,其后對主帶彗星311P開展伴飛探測。
在地面監測預警方面,中國已形成常態化巡天能力:已經建成紫金山天文臺1米專用望遠鏡、冷湖2.5米大視場巡天望遠鏡、興隆2.16米、麗江2.4米和1.8米望遠鏡;“中國復眼”規劃建設25部30米孔徑雷達,建成后將具備對千萬公里外小行星的探測與高精度成像能力,形成多口徑搭配、多功能結合、高效協同的地基監測網。
攜手世界:推動共享觀測數據科研成果
“中國觀測數據和科學研究成果,也將通過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平臺與國際合作伙伴共享?!眳莻ト试跁险f,熱烈歡迎全球合作伙伴在地面聯合監測、聯合研制與載荷搭載、數據與成果共享等方面開展積極合作。這一消息獲得與會國際科學家的贊許。
“分享與行星防御相關的不同任務及其科學成果的信息至關重要,因為所有這些知識都應該屬于全人類共有?!绷_馬尼亞首位宇航員、羅馬尼亞航天局前主席杜米特魯-多林·普魯納留說,小行星的問題不僅僅關系到一個國家或一個機構,而是關系到整個世界。
2014年,聯合國外空委框架下正式成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空間任務規劃咨詢小組”,成為小行星防御領域兩個主要的國際組織。目前,中國已加入空間任務規劃咨詢組,并積極參加國際小行星預警網會議等相關活動。
“我們認可中國在小行星探索、行星防御和資源利用領域發揮的作用?!钡吕锼埂ぐ枴す_尼表示,“中國一直積極參與這些領域,并參與有助于增進集體理解和對話的國際合作?!?/p>
本次會議是中國近年來在深空探測領域深度開展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致力于為國際深空探測合作提供廣闊舞臺,造福全人類。
2017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國際社會正式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議,目前已有1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60余個國際機構與中國有關方面簽署國際合作文件。
今年7月7日,中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在安徽合肥成立,計劃通過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活動、推動全球航天科技人才培養等方式,搭建廣泛的合作交流平臺,有力推動外層空間和平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多次參加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的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主任克里斯汀·費希廷格說,目前在小行星防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非常零散的,國際社會需要找到共同的基礎和協議?!斑@不是一個關于哪個國家、哪個機構先行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事業。這正是像深空探測實驗室、國際宇航聯合會這樣的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p>
開創未來:探討深空資源開發利用
深空探測承載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科學真理的追求,也承載著培育發展新產業的希望。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基礎上,中國正在進一步探索深空領域的長遠價值,探討深空探測從技術突破與科學探索邁向經濟賦能與產業驅動的新階段。
作為本次大會的分論壇之一,9月4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首屆深空經濟與產業發展大會上,深空探測實驗室提出深空經濟概念,并發布深空資源開發、深空互聯網、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運輸、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十大深空經濟未來產業方向。
深空經濟是太空經濟的延伸和擴展,顯著特點是對地外天體資源的開發利用。近地小行星富含鐵、鎳、鉑族金屬以及稀土礦物資源。此外,部分小行星可能蘊藏水資源,可用于推進劑、生保物資的原位生產和補給,從而降低深空探測任務成本,大幅提高探測效益。
吳偉仁介紹,隨著空間核能源、量子技術、具身智能等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將大力推動小行星資源開發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業化運營模式,逐步形成規?;⌒行琴Y源開發利用產業鏈, 這將是深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空資源開發利用已成為當今世界航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國太空科技競爭的前沿熱點。2024年4月,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1.8萬億美元。放眼全球,美國、日本、盧森堡等多國已通過國內立法批準太空資源開發。
在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目前正在由原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轉向政府牽引、市場積極參與的開放式發展轉變。其中,商業航天的力量在中國深空探索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為深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強的內在推動力。
在安徽省,中科星圖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洞察者空間信息分析”平臺與“太空云”平臺,具備高精度軌道設計與仿真能力,可完成地月轉移軌道、火星探測軌道等復雜軌跡計算,在我國深空探測領域中,可支持太空資源開發任務規劃、空間制藥微重力環境模擬、深空旅游等多樣化太空活動,未來可為商業化的深空探測與太空安全提供關鍵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