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測器迎來技術升級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9 14:39:13
來源:科技日報

引力波探測器迎來技術升級戰

字體:

愛因斯坦望遠鏡的藝術圖。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2015年9月14日,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時空的漣漪”——引力波。這一發現不僅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更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紀元。自此以后,科學家已累計確認超過百例引力波事件,為觀測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宇宙現象提供了全新窗口。就在本月,借助引力波事件GW250114,科學家還驗證了斯蒂芬·霍金于1971年提出的黑洞理論。

  據英國《自然》網站報道,盡管LIGO等探測器的觀測精度已大幅提升,但仍面臨噪聲干擾和靈敏度不足等挑戰,亟須下一代探測器接續探索。目前,愛因斯坦望遠鏡(ET)、宇宙探測器(CE)和激光干涉儀空間天線(LISA)等項目正處于選址或研發階段。這些設備有望帶來前所未有的科學突破。

  下一代探測器各有千秋

  美國引力波研究團隊計劃建造的CE,結構與LIGO相似,但臂長達到40公里。一旦CE建成并投入運行,每年有望探測到10萬次黑洞合并事件,幾乎能覆蓋整個宇宙歷史中的引力波源,甚至包括100多億年前星系大量形成恒星、黑洞頻繁產生與合并的遠古景象。

  ET是歐洲提議建設的第三代地基引力波天文臺。它采用三條干涉臂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CE主要探測頻段與LIGO相近(約10—1000赫茲),而ET則將頻率下限擴展至1赫茲,使其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前的動態,并能觀測更大質量黑洞的合并過程。

  LISA則是一項天基探測計劃,由3顆衛星組成一個邊長250萬公里的巨型等邊三角形。LISA致力于探測頻率在0.1毫赫茲到1赫茲之間的低頻引力波。LISA衛星組預計于2035年發射。

  中國也規劃了類似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項目“天琴”與“太極”,預計于21世紀30年代投入使用。

  匯聚多項技術創新成果

  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匯聚了多項前沿技術,顯著提升了探測能力。

  首先是通過延長干涉儀臂長提高靈敏度。更長的基線使其在低頻引力波探測方面實現了更高精度,極大擴展了可觀測信號的范圍。

  在降低熱噪聲方面,下一代探測器采用了先進的鏡面涂層技術,包括離子束濺射非晶材料和晶體涂層材料,有效提升了中低頻段的靈敏度。同時,低溫冷卻技術大幅抑制了反射鏡中的熱振動。

  量子壓縮技術也發揮著關鍵作用。該技術通過向干涉儀注入壓縮真空態,有效抑制信號頻段中的量子噪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歷經15年攻關,研制出“量子真空壓縮器”,使LIGO的探測距離擴展了超過4億光年,引力波發現效率有望提高50%。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也為引力波探測注入新動力。谷歌“深度思維”公司與LIGO、意大利格蘭薩索研究所聯合開發出“深度環路成型”AI系統,可有效抑制觀測系統中的噪聲,提高控制精度,穩定關鍵測量部件。

  潛力與挑戰并存

  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蘊藏著巨大的科學潛力,有望推動人類在探索早期宇宙、檢驗基礎物理理論、發展多信使天文學等方面取得突破。

  這些探測器將能夠觀測到幾乎所有的雙黑洞合并事件,從而揭示黑洞的形成與演化歷程。它們還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捕捉中子星合并,幫助科學家解析千新星、中微子噴流等天文現象的細節。CE等設備也將揭示一系列新的天體物理過程,從核心坍縮型超新星爆發到中子星發出的連續引力波,極大拓展了人類對極端條件下恒星演化與物質行為的認知。

  它們還可提供更精確的宇宙膨脹測量數據,檢驗新型引力理論,甚至探索暗物質的奧秘。通過探測原初引力波并在強引力場中驗證廣義相對論,這些探測器或許將開辟新物理學的窗口。與電磁波、中微子觀測站協同開展的多信使聯合觀測,也將深化科學家們對宇宙現象的理解,推動天體物理學邁入新階段。

  然而,建設這些探測器仍面臨諸多技術與資金挑戰。

  噪聲抑制與精密工程技術仍是關鍵瓶頸問題,科學家需要開發更先進的激光系統、低溫反射鏡和極低噪聲環境。此外,地面探測器需避開地震帶并盡量減少環境干擾,而LISA等空間探測器則需應對衛星發射、在軌維護等復雜工程。

  資金問題同樣令科學家擔憂。ET和LISA等項目耗資數十億歐元,且依賴多國合作,資金籌措與國際協調難度極大。更重要的是,這些探測器將產生海量數據,必須建立可擴展的高性能計算平臺和先進算法,才能實現信號的實時處理與精確解析。(記者 劉霞)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