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11 14:00: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百年道情皮影戲班話傳承

    字體:

      新華社蘭州6月11日電(記者梁軍、文靜、張睿)暮色四合,群山被夜色遮掩。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陳旗塬村的一孔窯洞里,83歲的道情皮影老藝人敬廷佑手持皮影,端坐在幕布中央,一場流傳百年的皮影劇——《竹林會》,開戲了。

      敬廷佑表演皮影戲已經60年有余。坐在白色幕布后,他桿不離手、曲不離口,十指飛動間,幕布上的皮影人物坐臥、行走,提袍甩袖。73歲的弟弟敬廷孝坐在他左側,陶醉地拉四弦伴奏。

      敬廷佑正在進行皮影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皮影戲是一種集表演、歌唱、繪畫、雕刻、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為一體的古老綜合性藝術,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在環縣流傳300余年的道情皮影因吸納了道教音樂的旋律和曲調,更顯婉轉悠揚,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吳存軍介紹,目前環縣有40多家戲班、300多名表演藝人和60多名雕刻藝人。由于完整地保存了中國皮影藝術的原生態,并仍有許多戲班在堅持演出,環縣被譽為“中國皮影之鄉”。

      敬廷孝和敬廷佑所在的敬家班成立于1903年,是環縣道情皮影家族傳藝最完整的戲班之一,見證了環縣皮影藝術的興衰起伏。多年來,敬家班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在傳承和創新中為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師傅要求高,吹拉彈唱要樣樣精通。師傅唱一句,我學一句,就這樣學會了100多個本子,20多個本子到現在我都背得爛熟?!比缃褚咽蔷醇野嗟谒拇嘀鞯木赐⑿⒄f。

      敬廷孝在展示他收藏的皮影。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20世紀60年代是道情皮影發展最活躍的時期之一。彼時,敬家班邀約不斷,藝人們總是牽著一頭驢,驢馱著戲箱,走街串巷四處演出?!耙坏綉蚺_上,看到人多得快把戲臺子壓塌了,唱一晚上也不辛苦?!本赐⒂诱f,年輕時,他經常連唱7個多小時,從天黑唱到天明。

      從小戲迷到老戲骨,兄弟倆一心撲到皮影戲上,每年多半時間都在為演出奔波。敬廷孝還曾多次作為環縣道情皮影代表性傳承人,去德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然而,隨著年輕人文化消費口味的變化,存續百年的傳統民間曲藝傳承乏后,其受捧程度大不如往日。百年敬家班也經歷了戲班骨干成員的逝世、轉行、罷演。

      “學戲苦,沒個十幾年光景學不出來。既耗費時間,也沒法增加收入,年輕人拿啥養活一家人?”敬廷孝說,道情皮影的衰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不少皮影藝人和愛好者擔憂這門老手藝會就此失傳。

      近年來,環縣啟動實施了一系列皮影產業開發工程,還通過創辦研究???、改編和創新劇目等方式,拓寬演出形式和演出市場,為保護傳承非遺項目做出有效嘗試。

      令敬廷孝感到欣慰的是,道情皮影戲已走進甘肅省慶陽市的多個校園,也為皮影藝人提供了新的謀生手段。在甘肅省隴東學院藝術學院,道情皮影戲成為主修課,學校開設的皮影非遺培訓班成為當地傳承古老皮影藝術的陣地。

      作為敬家班的第五代傳人,57歲的敬登琨2019年成為隴東學院的外聘教師,每周為學生教授8節皮影教學課,“通過口傳心授和長期練習,更多年輕人對道情皮影產生了興趣?!彼f。

      傳統非遺文化走進校園,也為道情皮影這一原生態藝術提供了生長土壤。就在前不久,由我國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計劃——黃河流域皮影戲研修班”在隴東學院開班,來自全國各地25名皮影傳承人參與學習培訓,由特邀音樂學專家和皮影表演藝術家現場授課,開展劇目排演創作。

      隴東學院的大學生正在練習皮影雕刻。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隴東學院隴東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趙志學說,理論素養教學讓學員在非遺保護政策解讀、產品設計創新視角與營銷理念、強化傳承責任與義務等方面,學到了新知識和新理念,也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新活力。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685510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