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2月21日電(記者劉美子、汪海月)北枕一脈青山,南臨蜿蜒河溪。來到被稱為“中國畫里鄉村”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山水之間,一幢幢粉墻黛瓦的徽州古建筑渾樸華美,聚落交融于山水,仿佛置身水墨中國畫的意境中。
建筑是人類創造的文明結晶。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中國年 徽州味 就在徽州過大年”主題活動吸引了超過580萬人次來到安徽黃山,人們游走在歷盡滄桑、神韻長存的徽州古村落、古建筑中,感受著穿越千年的悠悠文脈。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徽州古建筑,三絕妙天下。古民居被視為“三絕”(民居、祠堂和牌坊)之首,宏村中至今保存著明清民居140余幢。走進這些巍巍馬頭墻、明堂開天井的古建筑,仿佛走進一座時光博物館,古人高妙的營造技藝令人驚嘆,秉承的“天人合一”哲學智慧更富啟迪。
徽州古民居外觀淡雅,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房屋或沿水而筑或因山而建,一簇簇青灰色襯托下的潔白建筑群,與自然山水融而為一,如一幅潑墨而成的中國畫,展現古人追求“人地和諧”理想境界。
在徽州,有著“無宅不雕花”之說?;罩荨叭瘛保镜?、磚雕、石雕)是徽派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大型民居建筑“承志堂”被人們稱為徽州木雕代表作的集聚地。從前堂到東西廂,雕梁畫棟間,動物的神采、花瓣的張合、樹梗的穿插,一雕一刻都表現得自然生動,圓雕、浮雕、透雕,處處盡顯徽州工匠高超的技藝。前廳橫梁上一處“唐肅宗宴官”的木雕,將文武百官在赴宴前的各種活動盡收其中,甚至連燒水、掏耳這樣細小的動作也雕刻得惟妙惟肖。
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房屋內拍攝的木雕裝飾。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目光轉至門罩、門樓、屋檐、柱礎等處,少許青灰色的磚雕點綴其間。在厚不過寸許的青磚上,徽州磚雕匠人施展絕技,經過層層雕鏤。無論是騎馬游人,還是小橋流水,無一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可以說,由于‘建筑三雕’裝飾藝術與主體建筑的巧妙融糅,才有了別具一格、氣韻生動的徽州傳統建筑?!被罩莨沤▽<页虡O悅說。
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行走徽州,一座座巍峨聳立的牌坊散落在古村落間,散發著徽州人的驕傲與榮光。從地域文化到藝術形態,徽州的牌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罩荨叭瘛敝械氖窦妓噭t在牌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用刀與石的碰撞刻畫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號。
徽州古城陽和門外的許國石坊,歷經500余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巋然屹立,是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牌坊”,細細看去,石坊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只獅子雄踞于石礎之上,形態各異。體現著石坊建造技藝極高的水平。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許國石坊。 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石雕主要用于建筑的廊柱、門墻、牌坊等處的裝飾,但并未因雕刻材料本身限制影響雕刻作品個性化的表達?!背D暄芯炕罩萁ㄖ陌不詹┪镌焊痹洪L徐大珍介紹。
千百年來,徽州“三雕”的工匠們用“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中國建筑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把傳統技藝留下來、讓徽派建筑“活”起來,已經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磚雕用料與制作極為考究,要先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再對輪廓進行雕刻……”75歲的徽州磚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方新中正在安徽省行知學校的工作室內向學生傳授磚雕技藝。
學校設立的徽派古建產業學院被列入黃山市2023年100項創新性工作,并引進20余名“國字號”大師親自傳授,培養非遺人才?!皞鹘y技藝需要更迭創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狈叫轮姓f,越來越多的“老手藝”在這里打開新路,如何創造出有時代感的作品,融入現代生活場景中,他在探索,也在實踐。
策劃:楊俠、楊玉華
文字記者:劉美子、汪海月
視頻記者:周牧
海報設計:夏園園
報道員:徐劍、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