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青藏高原古城的“同”與“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0 10:03:4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座青藏高原古城的“同”與“和”

字體:

  一扇普通的藏家宅門,門楣木雕不僅刻有藏族群眾喜歡的“神獸吐寶”,還有漢族群眾喜歡的“蓮藕相伴”;僅10萬人的小城有藏、漢、回、撒拉、土等18個民族,從風俗、生活到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族群眾生意搭伙做,節日一起過,藏家宅門端午插柳枝,春節貼藏文春聯成為當地一景……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藏語稱為“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同仁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接合部,歷史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此碰撞交流,這里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貿易往來之地。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生,在歷史長河中,同仁獨特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及生活文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持續不斷的碰撞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文化,譜寫了生生不息的絢麗篇章。

  這是2023年8月24日拍攝的同仁市“同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張宏祥 攝

  “同”: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

  清晨陽光遍灑有230多年歷史的隆務老街。街邊的金穗饃饃店里,顧客絡繹不絕,回族老板韓美林從凌晨3點就開始調制月餅餡料,已忙碌了幾個小時?!拔沂菑母拭C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遷過來的,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這個店是全市最大的饃饃店,各族群眾都來這里買饃饃?!表n美林說。

  保安族群眾結婚要來店里買月餅,藏族群眾愛買饅頭、白餅,回族、撒拉族群眾也常過來,小小一間店鋪折射出這座高原古城獨特的“同”與“和”。

  從漢代“以軍戍衛,以屯養軍”、宋代“茶馬互市”到清代“邊茶貿易”,隆務河谷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中心,逐漸形成了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的共同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向內凝聚”文化特征。

  如今,隨意走進同仁市的普通藏族群眾家,可以看到藏式碗柜里整齊地擺放著景德鎮瓷器;老百姓平日里愛喝的茯茶,大部分來自湖南益陽;而大門上張貼的藏文對聯和端午插上的柳枝,則傳遞著漢族群眾古老的傳統……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甘肅臨夏、青海保安、循化等地有不少商人來同仁經商。為滿足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需要、繁榮地方經濟,同仁隆務寺六世夏日倉活佛羅桑丹貝嘉措劃出百余畝土地,邀請甘肅臨夏、青海循化、化隆等地的80名回、漢、撒拉族商戶前來經商,逐步形成了商賈云集的隆務老街。

  今年52歲的羌族婦女靠金花,她的曾外祖父靠順娃便是當年從外地遷到隆務老街的八十商戶之一,“外太爺當時靠賣鹽巴、做藏族衣服為生”。

  繁衍百余年,傳承三四代,隆務老街上,漢、回、土、撒拉等各民族群眾帶著自己的文化記憶和信仰儀式,與當地群眾生活上和睦共處,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不足1公里的街道上,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元信仰并存的局面。

  同仁市市長趙建國認為,同仁最顯著的城市氣質在于一個“同”字,集中體現在它的包容、多元上。城如其名,“同”字在《說文解字》中意為“合會”,在《墨子·經上》中意為“重體合類”,“這一點在同仁表現得特別突出,在這個比較封閉的河谷地帶,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高度融合,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高度認同,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與包容性?!壁w建國說。

  隆務河畔,一座以青藏高原各民族常用的“夯土”作為建筑語言,名為“同倉”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是當地最具人氣的網紅打卡點。再現250多年前回、漢、撒拉族商戶來隆務老街經商的九米唐卡《隆務九曲圖》;用琉璃加工方法燒制出的《哈達石榴樹》,將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的意蘊與哈達的祝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每一件展品、每一個故事都由表及里地展現多民族文化藝術多元一體的魅力。同倉工作人員說:“來參觀、拍照、打卡的年輕人日益增多,有時開放時間從早晨八點半持續到晚上十一點半?!?/span>

  “‘類同相感、聲同則應’,只有同感,才能共鳴?!鼻嗪J∥h校教授、同倉策展顧問專家索南旺杰介紹,體驗館“用當地的唐卡、堆繡、建筑彩繪、泥塑、雕刻等豐富的非遺藝術作品資源,多維呈現同仁各民族的非遺技藝和生活記憶,講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后故事?!?/span>

  從小在這里長大,靠金花一家的生活如今也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縮影?!扒皫滋?,蘇和日村的藏族親戚還帶著酥油和炒面來串門?!笨拷鸹ㄕf,她爺爺是藏族,奶奶是羌族,愛人是回族,外孫是撒拉族,去年剛娶進門的兒媳婦是漢族。

  生意搭伙做、節日一起過、困難一起擔……長期的民族交流融合,使得人口僅有10.32萬的同仁市擁有藏、漢、回、土、撒拉等18個民族。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樣,休戚與共,和合美美,這成為同仁城市發展的根與魂?!秉S南州委書記朱戰民說。

  “活”:文化在城鄉生活中生生不息

  熱情瀟灑的舞蹈洋溢著活力,“上口扦”和“開紅山”充滿神秘色彩,祈福儀式喚醒古老村莊……每年農歷六月,傳承1300多年的“熱貢六月會”都如期在同仁的鄉村舉行,為眾多游客和國內外學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熱貢六月會”流傳于同仁市隆務河流域長約40公里的地區。1300余年來,這一包含祭神、祈禱、舞蹈、高蹺等內容的民間祭祀活動從不排練,僅僅通過群眾口口相傳保持了原生態的樣貌,并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同仁所在的黃南州是我國涉藏地區第一個被國家命名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地方,正是因為同仁文化的富集性?!彼髂贤苷f。作為青海省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同仁文化底蘊深厚,并因其包容自信的文化氣質,活態傳承、保護了眾多古文化。

  被認為是“古羌族文化活化石”的“於菟”,在一年中最為寒冷的農歷十一月進行。在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的寒冬里,同仁市年都乎鄉年都乎村的年輕人們會在臉部畫上虎頭狀的臉譜和斑紋,在身上、腿上畫上豹皮斑紋,然后赤裸著上身和腿部,在鑼鼓聲中與村民一道快速地下山進入村莊,翻墻越入每家每戶,驅趕村民家中的“妖魔”。

  這種由驅魔逐邪祭祖活動衍生出的舞蹈年代久遠、形式獨特,被很多專家認為是“古代舞蹈的當代遺存”、是研究人類藝術發展的形象而生動的活資料。近些年來,年都乎村也因此成為人類文化學的考察熱門地。

  包括六月會和“於菟”在內,在同仁,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擺放在博物館供人參觀的“古董”,而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始終“活”在人們的生活中,用之而不自覺,同仁因此被譽為“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

  有著800多年歷史的熱貢藝術發祥于隆務河畔,原是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因其深深根植于群眾生活而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熱貢藝術的“活”,體現在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戶戶有畫師,人人能作畫”,沿著隆務河東岸的316國道前行,短短幾公里的道路兩旁,分布著幾十座規模大小不等的唐卡畫院。走進仁俊熱貢藝術傳習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57歲的熱貢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夏吾角正指導徒弟繪制唐卡?!耙郧拔覀冎荒艿剿聫R里去學畫唐卡,而且技藝‘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毕奈峤钦f。

  現如今,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只要有志學習唐卡繪畫的人都可以來學習。畫院免費為學徒提供吃住,免費教授技能。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的旦增才讓,已跟隨夏吾角學習6年。

  “每個學畫唐卡的人都是熱貢藝術傳承的一分子,傳承人越多,熱貢藝術的根才能扎得越深越壯,熱貢藝術才能枝繁葉茂?!毕奈峤钦f。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熱貢唐卡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流派的繪畫技法,繪畫內容、作品形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唐卡繪畫吸收了國畫的山水皴法,在植物繪畫上也借鑒了油畫,以前學徒不了解素描,現在我的學生必須學畫素描,了解光影透視等內容?!毕奈峤钦f,唐卡內容也不再僅限于佛教題材,各類山水人物、吉祥寓意的畫作也越來越多。

  “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現代的拓展,這是熱貢文化自信的理由。因此,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熱貢文化,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向的藏文化,而是活態多元文化的一個典范?!鼻嗪J≌f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卡則加說。

  如今文化不僅成為同仁人的生活方式,也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靈魂。目前,同仁市從事熱貢文化產業的有24000余人,約占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文化企業近400家,2023年文化旅游產業收入達到5.9億元,成為城市支柱產業。

  “和”:在城村并進中延續城市文脈

  隆務河谷中的保安古城,是同仁通往青海西寧、甘肅臨夏的必經之地。早在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即在此置軍屯墾,此后逐漸成為甘青地區歷史上重要的口外重鎮。時代更迭,烽火邊城遠去了鼓角錚鳴,隆務河靜靜流過,千百年來屯兵戍民繁衍生息,滄桑古城已變成為屯民們生生不息的家園。

  “清澈的小河緩緩流淌,小河邊裊裊炊煙,那里有我的七彩童年,那是我夢中思念的故鄉?!?2歲的黃桂蘭一首曲子《歸途》吹罷,在場的人紛紛鼓掌。

  66歲的趙源和妻子黃桂蘭退休后,重新修葺了坐落在保安古城里的小院,搬回居住。眼前的小院里,嶄新的青色磚墻和九十年前的木雕建筑完美結合,相得益彰。

  “我的理念是修舊如舊,就像拆積木一樣把木雕拆下來,全部清洗干凈、刷上清漆,然后又裝進去,保持了房子的原有風貌?,F在家里水電齊全,夏天來避暑再好不過?!壁w源說。

  以保安古城為代表,目前同仁市72個行政村中有36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仁也是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地。

  “這些古村落就是我們的財富所在,‘城中有村、村繞城建’,山、水、林、田、村、城非常自然而且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壁w建國說,城鎮化不是要消除鄉村,更不能割裂一個城市的文脈,而要以更新的方式促進城鄉融合。

  同仁市沒有對古村落一拆了之,而是一體推進古村落給排水、戶廁改造、農房提升、道路硬化、美化綠化、數字鄉鎮、物流快遞等項目。

  古村落年都乎村與同仁市最具規模的現代酒店只有一街之隔。這個以熱貢唐卡出名的土族村落,如今已和城市緊密地契合在一起。物流快遞通達便捷,村民生活方便舒適?!肮糯灏姿了略骸?,參觀年都乎寺、觀看唐卡制作過程、購買文創作品,游客來訪體驗豐富,古村落也在合理保護基礎上得到有效利用。

  在距離同仁市中心約5公里的郭麻日村,39歲的村民多杰在這座有900多年歷史的屯堡里開了一家咖啡館。夏日的午后,不時有游客到來,他們在如迷宮般復雜的窄巷中穿梭,體驗非遺木雕技術、享受咖啡的香醇……

  “和合共榮、美美與共”,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深植這一理念,同仁推動“村城融合,城村并進”,在保護發展古村落的基礎上,還同步推進城北新區、輕工業園區、高鐵新區等布局建設,“隨著西成高鐵的建成和同賽(同仁-賽爾龍)高速公路的貫通,同仁將成為連接青海南部與西南地區的節點城市,將更好地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蓖适谐崭笔虚L王旭齡說。

  傳統與現代同在,封閉與開放并行,老街不老,古城常新。在繼承深厚文化傳統的同時,同仁市又將新文化、新理念、新思想不斷融入城市發展之中,讓非遺技藝活態傳承,讓傳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讓各個民族同頻共振、奏響和聲,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永遠成為古城自信從容的文化底色。(記者黃豁 顧玲 柳澤興)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