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兩場“畢業典禮”都在大堤上進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4 21:47:34
來源:新華網

他的兩場“畢業典禮”都在大堤上進行

字體:

  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 18歲,高中畢業,在長江大堤上查到了高考分數;22歲,大學畢業,缺席聚餐、旅行,他又一次走上大堤……

  在安徽省宿松縣的同馬大堤,記者見到這樣一位防汛志愿者。他叫譚康,半個月前剛從黃山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原本打算和室友去武漢畢業旅行,聽說老家發大水了,畢業典禮2天后,他便回到家鄉。

  7月2日,譚康在同馬大堤宿松段查看長江水位。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宿松是長江進入安徽的“第一站”,蜿蜒于長江北岸的同馬大堤,是此輪防汛的關鍵。6月29日凌晨,當地長江匯口站水位超警戒水位且持續上漲,同馬大堤啟動Ⅲ級防汛應急響應,近千名干部群眾被動員起來,日夜值守。譚康披上一件外套,凌晨5點就和爺爺爬上大堤。

  69個帳篷立在同馬大堤宿松段60余公里的堤頂,如同一道“人防”長城。12號帳篷,是譚康和10余個同事們的“烽火臺”。

  譚康和同事們所在的12號帳篷(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身材瘦小的譚康,穿著有些肥大的膠靴,與大伙兒并排走在帳篷下的護坡,用鐵鍬翻開沒到小腿的雜草,查看有無管涌、滲漏。像這樣的巡邏,每3個小時一次,雖然只有一公里,但看得細,來回一趟得四十分鐘。

  巡堤的日子艱苦。草叢里蟲蛇眾多,“我原來最怕蛇了,這幾天看多了,反倒習慣了?!弊T康一邊抹著汗,一邊告訴記者。

  7月2日,譚康(中)和同事們在同馬大堤宿松段巡堤查險。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帳篷里,幾條長凳、一個折疊桌、一臺電扇,大伙兒用木板拼了個大通鋪,最多的時候躺了十個人,“只能側身睡,也睡不著?!弊T康說,有天晚上風雨交加,把帳篷的簾子都掀開了,“從頭到腳淋個透”。

  巡堤的日子也很熱鬧。一個帳篷里,大多是與譚康同村的長輩,都是匯口鎮龍潭村段尾組的村民。閑暇時候,他和大伙兒聚在一起聊天,有時也會一個人去堤上散步,他說去外地讀書后回來也不多,正好多看看家鄉。

  7月3日,譚康(右三)在帳篷內和同事們交流。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78歲的爺爺譚臘生也跟著一起上堤了,他其實“超齡”了,大伙兒勸不住,這個老黨員上了一輩子的汛情一線,也是孫子的巡堤師父。

  “4年前,還是我帶著康康上來的,為了鍛煉他?!崩献T回憶,2020年水位比現在還高,江水快和堤頂齊平,他和譚康一起,站在水中打樁。

  那一年,譚康18歲,剛剛高考結束,“當時純粹覺得好奇,想上來看看,沒想到那么苦?!弊T康說,自己打小在江邊玩,卻頭一次看見這么兇猛的長江,自己的雙腿陷在泥里,拔不出來?!拔业母呖挤謹稻褪窃诖蟮躺喜榈降?,比預估高了好幾十分呢?!彼行┑靡獾卣f。

  7月3日,譚康(左)和爺爺譚臘生在同馬大堤上。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爸媽都在外地打工,我沒和他們提我又上堤了?!弊T康說,自己的名字是爺爺取的,寓意健康平安,此時他也希望眼前江堤和江堤背后的親人們平安。

  上堤這幾日,譚康的微信步數常超過2萬步。他巡堤走路,也順便想想未來的路:雖然是學計算機的,但他發現世界遠比鍵盤和屏幕大。在譚康看來,上堤也是一種“畢業式”,告別青澀,迎接青春。

  江水從他的身后奔去,大堤上留下畢業生譚康的背影。

  記者:陳諾、趙金正、周牧、金劍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