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記者手記:我在“中華糧倉”黑龍江見證辛勤耕耘與豐收喜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2 19:13: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記者手記:我在“中華糧倉”黑龍江見證辛勤耕耘與豐收喜悅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9月22日電 記者手記:我在“中華糧倉”黑龍江見證辛勤耕耘與豐收喜悅

  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今天是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處處充盈著豐收的喜悅。高鐵疾馳,窗外是連綿不絕的金黃稻田,豐收的氣息在黑土地上升騰。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黑龍江省級豐收節活動的主會場熱鬧非凡,農民們用東北秧歌等精心排練的節目歡慶豐收,“帶貨”主播們將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一處稻田,水稻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從豐收節現場飛躍黑龍江廣袤大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種糧大戶李玉成望著即將成熟的水稻,臉上洋溢著笑容。

  李玉成今年種了1.2萬畝水稻,雖然前期遭遇了低溫多雨天氣,但通過及時“一噴多促”作業,追回了生長進程?!敖衲晁鹃L勢非但沒受影響,比去年還好?!崩钣癯烧f。

  作為一名種了20多年地的“老把式”,李玉成剛種地時沒有現代化農機,種七八十畝地要在地里忙活200多天,如今,在大馬力拖拉機等先進農機加持下,一年滿打滿算就干100多天農活。汗水與希望交織,他在守望豐收,也見證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之變。

  豐收背后離不開科技支撐。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的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向實驗室窗外眺望,遠處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黃,科研人員們準備收集今年播種的育種材料,送往海南加代繁育,以培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高效的水稻新品種,這里研發的稻作技術也已在我國北方稻區廣泛推廣。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實驗室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裝滿“米袋子”,還要拎穩“油瓶子”。黑龍江是我國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眼下,農田中一株株豆秧上,豆莢飽滿,籽粒充實,這個省強化政策引導、科技驅動、示范推廣,提升大豆單產,保障大豆生產供給安全。

  大豆生產者補貼、耕地輪作補貼……雙鴨山市集賢縣種糧大戶劉明坤告訴記者,國家的種豆補貼保障了種植收益,讓他們種糧更安心,他們采用大壟密植技術,開展精細化田間管理,大豆畝產四五百斤不成問題。

  黑龍江,從昔日亙古荒原,到今朝“中華糧倉”,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為國家供應優質糧4.1萬億斤以上。2023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1557.64億斤,連續6年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連續14年保持全國第一。

  今年,這片土地上還將續寫新的輝煌。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全省糧食生產面積增、結構優、長勢好。農諺講,“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中秋節已過,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作為全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擔當,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豐收背后,離不開扎扎實實的努力和夜以繼日的辛勤耕耘,從下面這組數字就可見一斑:

  黑龍江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1億畝,今年篩選推薦適合全省不同積溫帶種植的主要作物主導品種135個,全省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等先進農機具超1.4萬臺(套)……

  春種秋收,始于希望,結于豐盈。希望的田野中,金燦燦的收成上,寫滿了耕作之辛、豐收之喜、勞動之榮光。在今天這個屬于農民的節日里,讓我們致敬耕耘,禮贊收獲,也許下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期許。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