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致敬!兵團70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07 23:03:23
來源:新華網

新華鮮報|致敬!兵團70年

字體:

  “林帶千百里,萬古荒原變良田;渠水滾滾流,紅旗飄處綠浪翻;機車飛奔煙塵卷,棉似海來糧如山……”一首20世紀60年代的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兒女的壯舉傳遍全國。

  10月7日,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大會在烏魯木齊市舉行。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的奮斗,在天山南北的亙古荒原上創造發展奇跡,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履行特殊使命,這是黨中央治國安邦、強化邊疆治理的一項戰略安排,在新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新中國屯墾戍邊新篇章從這里開啟!當時,新疆耕地面積有限,兵團人秉持“不與民爭利”原則,在“風頭水尾”的不毛之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新疆石河子西公園里,一座以第三套人民幣一元紙幣女拖拉機手形象為藍本的大型雕塑矗立著。在當地人眼中,這座雕像閃爍著“最美奮斗者”金茂芳的影子。

  1952年,還是小姑娘的金茂芳毅然決然來到新疆,隨后成為一名光榮的拖拉機手。她和戰友們天亮即起,餓了啃干糧、渴了喝渠水,白天黑夜連軸轉,創下一天播種120畝地的勞動紀錄。

 2011年6月1日,金茂芳在她位于石河子市的家中,背后是她駕駛拖拉機的工作照。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那是刻在兵團人骨子里的旋律——

  “勞動的歌聲漫山遍野,勞動的熱情高又高,生產運動猛烈地開展,困難把我們嚇不倒……”金茂芳雖已年逾90歲,仍能高唱《戈壁灘上蓋花園》。

  喝苦咸水、住地窩子、挖渠引水、開荒造田……兵團人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邊境線,安營扎寨,開墾戍邊。如同一棵棵小白楊、一座座“活界碑”,鞏固國家邊防。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改變當地一窮二白落后的面貌,是兵團成立之初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

  70年,將戈壁灘變為現代化城市,這不僅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更是幾代兵團人激情燃燒的歲月,是融入血脈的職責使命。

  數據印證來之不易的成就:2023年兵團生產總值接近37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

  眼下,天山南北的棉田陸續迎來采收期。曾幾何時,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少得可憐,北緯42度以北的地區甚至被國外農業專家視為“植棉禁區”。如今,棉花已成為兵團農業的支柱和優勢產業,產量占全國近三分之一,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

  70年來,兵團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蹚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屯墾戍邊的新路子,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和新疆實際的兵團建設發展新模式。

  自成立以來,兵團就全面融入新疆社會,持續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新疆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70年來,一代代兵團人扎根邊疆,將青春熱血灑在天山南北的亙古荒原,用行動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群沙海老兵屯墾戍邊,將人生“種”在這片沙海。

  “幾十年來,老兵們像大漠胡楊一樣把根深深扎在這里,默默地守護著腳下這片熱土。兵團精神代代傳,我們年輕人也要有更多使命擔當?!眮碜院幽系暮袢灰闳贿x擇留下來建設邊疆。

  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續奮斗中,沙漠變綠洲,沙漠起新城,曾經的不毛之地上閃耀著精神的光芒。

  今年,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扎根邊疆、從事農機研發和推廣工作的第57年。研制出膜下滴灌鋪管鋪膜精量播種機,填補國內同類農機具的空白,現年77歲的陳學庚從未停下腳步。陳學庚感慨不已:“發展先進生產力,是兵團現代化的希望所在?!?/p>

  新時代兵團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借助改革東風,兵團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工業硅、多晶硅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1.9%和17.2%。

  2024年9月9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一團花橋鎮,農民駕駛農機為棉花噴灑脫葉劑。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70年,奮斗不止。

  從原始簡陋的地窩子到高聳挺立的高樓大廈,從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到12座屯城分布天山南北,從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處處是兵團兒女推動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身影。

  國家關心,兵團同心,“疆”來可期!

  策劃:陳芳

  記者:孫哲、何軍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馮?!?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