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0月25日電 題:廣西天等:霜降熟稻香,歌舞秋收處
新華社記者李歡
10月下旬,霜降前后,在廣西崇左市天等縣,街邊大小空地上堆滿了翻曬的稻谷。田間地頭,鐮刀劃過稻稈,收割機發出轟鳴,豐收季如期而至。
金黃的稻田嵌在村莊的空地里,在這個巖溶地貌面積占全縣面積77.4%的縣城里,大山環抱著稀缺的平地,莊稼拔節、生長,共鳴著土地的脈搏。
10月24日在廣西天等縣進結鎮結安村拍攝的稻田。 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陽光從山脊滑下,潑灑在顆粒飽滿的稻穗上,與綠水青山相映。在天等縣都康鄉的都康田園風光景區,豐收秋景不僅值得慶賀,也值得觀賞,迎接著越來越多感受“鄉村豐收游”的游客?!安粌H能看到綠水、青山、稻田,也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豐收喜悅?!睆谋本﹣沓缱舐糜蔚挠慰蛣㈨翟凑f。
10月24日,在廣西崇左市天等縣都康鄉的都康田園風光景區,稻谷已收割大半。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為了慶祝豐收,天等當地民眾還會在秋收時舉辦霜降節活動。
自宋代時便已在民間流傳的天等霜降節,最初是壯族民眾酬謝自然、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祈盼五谷豐登,后發展成為跨區域的綜合性大型民俗節日。2014年,這一節慶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遺項目名錄。
“霜降節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幾天大家都從外地急著趕回家,為過節做準備?!睆V西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潘鴻都說。
霜降節分為頭降、中降、尾降三個階段,時隔三天為一降,其中霜降節當天為頭降,也是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天。進入霜降后,當地群眾會選擇農歷霜降節后的9天內舉行祈福、山歌對唱、百家宴、打榔舞等活動。
潘鴻都說:“這個節日,不僅蘊含著人們對自然氣候、農業生產、生活經驗智慧的總結,也包含著我們感恩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內核?!?/p>
10月23日,在天等霜降節活動中,游客與表演節目的演員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霜降節活動中,打榔舞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榔舞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
起初,打榔是壯族先民給稻谷脫粒和打糍粑的一種勞動場景。打榔時,聲調若鼓,聞于數里,打榔舞動作強烈、敲擊鏗鏘,也表達了民眾對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祈求。
10月23日,在天等縣舉辦的打榔舞比賽現場,由13個鄉鎮、4所縣直學校組成的17支代表隊同場競技,以舞傳情。
“今天比賽雖然只得了三等獎,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好,明年還要來!”今年70歲的方興立穿著民族服飾,難掩興奮之情。他來自天等縣寧干鄉,三等獎的成績似乎讓他更有斗志了。
打榔舞的主要工具是榔和杵。舞者雙手持木杵,以木杵敲擊榔壁、榔底和榔邊,或以二人為一組對擊木杵兩頭,打法有“拖打”“沖打”“點打”“撩打”和“對打”等。
比賽現場,或二人對打、四人對打,或多人交錯對打,大家在榔聲節奏中起舞,通過擊打榔的不同部位,使之產生不同的聲調。由于木杵的份量較重,舞者們持杵擊榔的動作幅度很大,雙膝上下顫動、身體左右擺動。
“大家都是晚上湊在一起排練,盡管很辛苦,但大家都很有沖勁,所以這更像是一個盛會,而不是一個比賽,我們向游客們展現天等人的能歌善舞和精神面貌?!碧斓瓤h東平鎮參賽隊總導演陳貴平說。
10月23日,在天等霜降節活動中,來自天等縣東平鎮的參賽者正在表演打榔舞。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今年霜降節到來時,作為霜降節發源地,天等縣向都鎮基本家家戶戶都備上酒肉食品,包粽子、舂糍粑、蒸糯米飯,以款待親朋和遠道而來的客人。
緩步行走在向都鎮,街頭巷尾、湖邊樹下,歌聲如潮。路過居民的家門口,還經常聽見主人和賓客們一邊喝酒一邊唱歌,這時山歌往往變成勸酒辭,勸客人再喝一杯。
“向都鎮歌圩規模大、時間長,霜降期間連續三個節日之夜均為歌圩?!迸锁櫠颊f,霜降節當天(即頭降之日)隨便走進一家住戶,不論生熟,主人都會熱情地邀請入席。
“走在村子里,真的沒想到村里的老人會邀請我們去他們家里吃飯,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庇慰屠钆亢驼煞蛟谙蚨兼傆瓮鏁r感受著當地民眾的熱情。
駐足豐收的稻田,秋風伴著稻香撲面而來。山里的歌舞和游客的歡笑聲,蔓延著豐收的喜悅。游人踏上旅途,猶如返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