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承載著一段抗戰傳奇;一縷茶香,浸潤著鄉村振興的脈絡;一杯清茶,映照出邊疆百姓在茶文旅融合下的嶄新生活。

在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拍攝的云海茶園。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云南臨滄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區。中國每三杯普洱茶中就有一杯來自臨滄,每五杯紅茶中也有一杯源自這里。在臨滄,茶葉不僅僅是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也是一種流淌在生活里的禮儀,連接古今的綠色血脈,更承載著一段揮之不去的家國記憶。
歷史回響:茶香里的家國情懷
1938年秋,抗戰烽火席卷中國。隨著東部沿海主要茶產區淪陷,傳統的茶葉出口渠道被切斷。茶葉,這一中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對于換取外匯、購置軍需物資至關重要。
同年11月,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幾經周折到達順寧縣(今臨滄市鳳慶縣)。時值秋末冬初,他卻驚喜地發現當地茶樹成片,茶葉肥厚。
這位國內有名的制茶技師,決心以祁門紅茶工藝為藍本,親手采摘“一芽二葉”試制紅茶。
試制的紅茶樣品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香味濃郁,為國內其他地區小葉種紅茶所未見。
樣品寄往香港茶市,被譽為“紅茶中之上品”。馮紹裘起初將其命名為“云紅”,后根據云南省茶葉公司提議,最終定名“滇紅”。
試制成功只是第一步。當時由于交通閉塞,制茶設備需在大理拆卸成零件,由馬幫馱運到順寧,耗時良久。
為了早日投產,馮紹裘等人土法上馬,研發了人力手推木質揉茶桶、腳踏烘茶機等設備。
1939年,首批500擔滇紅茶經香港遠銷至英國,以形美色艷、香高味濃轟動國際市場,創下每磅800便士的價格紀錄。
滇紅茶的出口創匯,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戰爭期間,中國獲得了同盟國的援助,但需以農產品作擔保。滇紅茶出口所得,被用于購買大量軍需物資,也換回了大后方工農業發展的物資。因此,滇紅茶被譽為“抗戰茶”“愛國茶”。
新中國成立后,滇紅茶再立新功。20世紀50年代,鳳慶茶廠生產的紅茶全部出口蘇聯,創造了“一噸滇紅茶換十噸鋼鐵”的奇跡。
1959年起,滇紅茶被定為外事禮茶。1986年,滇紅特級工夫茶作為國禮贈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高峰時期,滇紅茶一度占云南茶葉出口額的85%以上,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立下不朽功勛。
夜幕降臨,鳳慶縣文廟廣場北側的滇紅茶博物館依然有游客流連。玻璃展柜內,那些頗具年代感的制茶工具靜靜陳列,與安石村滇紅活態博物館里運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制茶機遙相呼應。浸潤在茶香里的彌足珍貴的兩種精神——民族危亡時的擔當與參與國家建設的熱忱,將激勵著后人不斷砥礪奮進。

滄源縣萬畝茶山。新華社記者字強攝
產業振興:綠葉變“金葉”的致富密碼
清晨6點鐘,薄霧像輕紗般籠罩著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山巒,碧麗源芒擺有機茶莊園里早已傳來采茶聲。茶農李依莫彎著腰,指尖在茶樹間靈活穿梭,不一會兒竹簍里的茶芽堆成了小山。
“現在采一斤鮮葉能掙3.5元,去年光賣鮮葉就收入4.35萬元,還不算土地入股的分紅?!崩钜滥逼鹕淼嘁坏嘀窈t,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p>
碧麗源(云南)茶葉有限公司創新打造的“134”模式,即“一個核心紐帶、三重利益聯結、四方共贏格局”,通過村企共建的黨組織牽線,使11280畝零散茶地實現集中流轉,村集體每年能拿到22.56萬元的分紅。
“我們把茶農變成產業工人,143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茶農累計收入達1221.81萬元?!痹摴巨k公室主任胡興麗介紹。
該公司探索的“以林蔭茶”模式同樣見效。5.4萬多畝綠色食品認證茶園里,茶樹與林木共生,既保水土又提品質。
“我們的茶葉通過日本、美國及歐洲多國有機認證,茶葉售價比普通茶高?!焙d麗說,生態優勢已實實在在轉化為市場優勢。
近年來,滄源縣按照產業化、規?;?、標準化、品牌化的思路,不斷創新茶產業發展模式,以“企業+合作社+茶農”等利益聯結機制,讓一片片茶葉既成為企業發展的“金葉子”,又變成農戶增收的“錢袋子”。
在臨滄,每一片茶葉都訴說著生態保護的故事,每一座茶山都涌動著綠色發展的奇跡。
“采茶要留三葉,不能傷了茶樹根本?!睅r帥鎮龍譚茶場趙葉茸一邊示范采摘,一邊念叨著規矩。她家40畝茶園通過有機認證后,鮮葉價格大幅提升?!耙郧坝没蕡D省事,現在施有機肥,茶葉品質上去了,價錢也高了?!?/p>
不只是滄源,千百年來,種茶、制茶、飲茶已深深融入臨滄人民的血脈與日常生活。時至今日,茶產業依然是臨滄市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經過不懈努力,臨滄茶產業實現了穩步發展。2024年,全市茶園面積達209.3萬畝,茶葉年產量達18.05萬噸,產業綜合產值353.59億元。
臨滄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通過采取培育骨干企業、強化市場開拓、推動科技研發等舉措,加大對全產業鏈的深度開發,真正實現臨滄茶從傳統農業到現代產業的跨越。
茶香滿路:茶文旅融合新業態
在雙江縣勐庫鎮的茶山里,美國人吉米原本是一位金融工作者,幾年前因受朋友之邀來到雙江??畲?,正是此前從未品過的臨滄茶。初嘗幾口,吉米便愛上了這款滋味綿長的茶。慢慢地,這里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更讓他著迷。
“我并不是為了逃離什么,而是終于找到了那個想讓我留下來的地方?!奔渍f。如今,他不僅和本地茶農合作開發了茶文旅產品,還通過寫茶山日志、拍Vlog等方式,向外國游客講述這片神奇土地的田園生活,讓勐庫茶山人氣飆升。
吉米與茶的故事,只是臨滄茶文旅融合、煥發新光彩的一個縮影。
在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一棵樹齡長達3200多年的“錦秀茶尊”古茶樹,如今被保護在景區內,成為“古樹+文化+旅游”的融合樣板。
一位講解員說:“以前我們只是種茶賣茶,現在我們講茶、演茶、‘演’自己?!?/p>
每到采茶季,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騎行團紛至沓來,還有不少短視頻創作者不遠千里過來取景直播,把鳳慶的茶文旅推上了流量茶山的新賽道。
茶文旅融合不再是簡單打卡,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好體驗。
在耿馬縣撒馬壩,萬畝茶園順著山勢鋪展,云霧繚繞、林茶相間。這里是曾經的土司放馬場、抗戰時期的臨時機場,如今變身為游客爭相打卡的“大地指紋”茶園。
“以前是茶葉采下來才有生意,現在茶還沒采,客人就先來了?!贝迕窈唵蔚囊痪湓?,道出內心對家鄉變化的欣喜。
返鄉青年黃紹云辭去成都的工作,回村開民宿、辦茶會、做研學。他說:“下一步要打造茶文化體驗,讓游客來了不僅能打卡,更能讀懂茶背后的故事?!?/p>
臨滄的茶文旅,不止步于走一圈茶山、品一口好茶的打卡行程,而是一種可及可感的新型生活體驗。
有人說,在臨滄,各地茶山有著自己的“性格”——雙江以勐庫為名,講究古樹茶的氣韻;鳳慶主打滇紅記憶,講述一縷茶香背后的家國故事;耿馬則把茶與節慶、山地、非遺舞蹈揉在一起,讓人在喝茶之余還能享受意想不到的樂趣??偠灾?,如今的臨滄,茶里茶外,萬千滋味,總有一款讓你流連。
從馬幫駝鈴到電商直播間的千萬訂單,從“抗戰茶”到“富民葉”,臨滄茶的故事如同它明亮的湯色,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蔓延,愈發香郁味濃。(記者 嚴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