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印太國際海事博覽會上,美國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集團宣布ROMULUS-190型無人艇已進入建造階段。該型無人艇依托模塊化設計可實現快速量產,支持單艇自主打擊和多艇蜂群協同攻擊,計劃于2026年初開始交付。近年來,美軍持續推進無人艦隊建設,其軍事部署加劇了海上沖突風險,對亞太地區安全構成挑戰。雖然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美無人艦隊建設并未達到預期,但仍值得警惕。
自提出要建設一支有人、無人系統相融合的部隊愿景以來,美軍無人艦隊發展路徑歷經兩次關鍵調整。第一次是2018年前后,因項目分散與技術成熟度不足,美軍收縮戰線,將資源向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和中型無人水面艇集中,為此組建了第1水面發展中隊,下轄無人艦艇分隊(后升級為第1無人水面艦艇中隊),專攻大中型平臺戰法驗證,重點演練防空、電子戰等。
第二次是自2023年起,受俄烏沖突影響,美放緩此前的大規模列裝計劃,明確聚焦自主算法、韌性數據鏈與模塊化載荷等方面的突破。同時,將第1水面發展中隊升級為大隊,下轄第1無人水面艦艇中隊和新組建的第3無人水面艦艇中隊,第3無人水面艦艇中隊專注于中小型無人艇戰術研發,為“復制器”計劃(美軍宣布的一項無人作戰系統規?;渴鹩媱潱┑牡统杀?、規?;\用提供直接支撐。
為系統推進無人艦隊建設,美軍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舉措。組織架構方面,設立顛覆性能力辦公室,負責統籌無人艦艇研發與試驗資源;第1、第3無人水面艦艇中隊分別聚焦不同類型平臺的戰術與技術驗證,共同構成多類型平臺協同體系;第66特混艦隊重組為“全域特混艦隊”,整合無人機、無人艇等裝備,重點驗證有人—無人協同打擊流程;隸屬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的第1、第3無人潛航器中隊負責戰術研發與深海測試,形成水下作戰鏈條。
項目管理方面,美軍調整裝備發展策略,縮減2000噸級無人水面艦艇規模,并擱置垂直發射系統方案,轉而優先發展通用型無人艇。該型艇通過模塊化載荷可實現任務快速轉換,單艇造價明顯下降。資源配置方面,2026財年海軍無人系統預算較上一年度大幅增長,專項撥款聚焦跨域自主作戰軟件研發,大型無人潛航器和反無人機系統亦獲獨立資金支持,形成硬件采購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并行的投入模式。
然而,美國無人艦隊建設并非一帆風順。今年6月,其小型無人艇在測試中失控撞翻拖船;7月,又有兩艘無人艇分別出現熄火、撞艦事故。接連的技術故障暴露出美軍在海上無人裝備發展中的多重困境:一是自主算法的環境適應性和抗干擾能力仍顯不足,高海況下的故障率遠超預期;二是無人系統管理體系存在嚴重缺陷,職能重疊導致資源浪費與標準混亂;三是成本控制面臨現實挑戰,盡管通用型無人艇造價下降,但軟件迭代與維護費用的持續攀升已形成新的資金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全域作戰”戰略與“復制器”計劃的推進,已對亞太地區安全穩定造成沖擊。亞太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關鍵區域,不是地緣博弈的棋局,更不是霸權黷武的競技場。美軍若癡迷于謀求地區霸權,再龐大的無人艦隊計劃,最終也難逃鏡花水月的結局。面對復雜的安全形勢,國際社會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決遏制任何破壞地區穩定的軍事冒險行為。(許芳銘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