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家的呼喚在2023年回響-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1/20 15:51:57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家的呼喚在2023年回響

    字體: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3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一帶一路”的重點工程到沿著長江、黃河、長城進行深度調研;從巴以沖突的現場到進入剛剛發生政變的非洲國家;從北極圈里“冰上絲綢之路”的重點項目到大灣區熱火朝天的基建工程;從神舟飛船的發射、回收到“中國天眼”的成果爆發和運行維護;從京津冀嚴重水害到積石山地震災區的生命救援;從世錦賽、亞運會、大運會的國際賽場到“村超”、“村BA”這樣的鄉土賽事;從接力守護烈士英靈半個多世紀的父與子到為殘障兒童免費送教上門的鄉村教師父女……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家,就像一個溫馨的港灣,無論你身處何處,都時刻牽引著你,讓你滿懷期待和激動。當你在外漂泊,回家的念頭會如影隨形。2023年我在北京用鏡頭記錄那些“回家”的故事。

      回家的歡喜

      2023年北京球迷嘴角向上的弧線最能體現心中的歡喜——4月15日,工體在經過兩年多改造復建后再次擁抱球迷,我也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見證了無數球迷“回家”。

      ↑2023年3月31日拍攝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外的“迎賓”雕塑。

      改造復建后的“新工體”迎接中超“新賽季”,擁有60多年歷史的北京工人體育場,開啟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第30年、也是中超聯賽誕生后的第20個賽季。2023年4月15日晚7點15分,新賽季中超聯賽開幕式在新工人體育場舉行,中國足球職業化的見證者、功勛教練金志揚與2022中國金球獎得主張玉寧共同推動劃線車繪出新賽場,“共創新未來”字樣的巨型橫幅緩緩展開……經過兩年多改造復建,這座承載眾多榮耀的體育場在4萬6千多名觀眾響徹云霄的歡呼聲中、在屏幕前億萬球迷的注視下宣告回歸。

      ↑2023年4月15日拍攝的改造復建后的北京工人體育場。

      建成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體育場是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工程,是見證新中國體育事業和首都城市發展的重要地標。從服務國家外交的中蘇匈足球友誼賽,到職業化初期的“工體不敗”、新世紀的亞洲杯決賽;從第一至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到“展現雄風”的北京亞運會、“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服役”60余載,北京工人體育場承載了無數精彩比賽瞬間,記錄了新中國體育事業騰飛,見證了新中國發展巨變,更匯聚了一代代體育迷的時代記憶。

      ↑2023年8月19日,球迷在新工人體育場比賽現場擺出助威圖案。

      當球迷走進新工人體育場時,“回家”的感覺特別強烈。傳統外觀保留了城市記憶,現代的內部設計和設施又帶給人無限驚喜。2021年,北京市以城市更新理念啟動工體改造復建,核心目標是按照“傳統外觀、現代場館”原則,將工體從綜合性體育場改造為符合國際足聯最新標準的專業足球場。世界頂級的草坪系統、國際主流的看臺設計、世界一流的聲光電設施、以“國槐綠”為主配色的主題景觀設計……經過“精裝修”回歸的“新工體”,傳承了“老工體”的歷史風貌,也為城市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土壤。這座功勛體育場和它所在的古都一樣,在悠久的歷史沉淀下,澎湃著一顆嶄新且極具活力的“心”。

      ↑2023年8月19日,北京國安隊球迷在新工人體育場看臺觀賽。

      ↑2023年4月15日拍攝的改造復建后的北京工人體育場。

      如今的新工人體育場,正被賦予新的活力和使命。作為國內首批、北京首座達到頂級國際標準的專業足球場,新工人體育場為北京未來承辦國際大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此同時,這座掀起全民體育熱潮的殿堂級體育場,又成為引領北京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更新地標。

      回家的力量

      對于被困山區多日、沒水沒電沒信號、和家里失聯的旅客,任何安慰的話都比不上一句“走,我們回家”。

      2023年8月2日12時,我與兩名同事跟隨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北京消防救援部門、門頭溝中醫院等單位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從門頭溝區斜河澗火車站出發,急行14公里山路,挺進Z180次列車旅客滯留地安家莊村進行采訪拍攝。

      ↑2023年8月2日,救援人員徒步進山幫助滯留旅客轉運。

      北京7月29日發布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連日持續的強降雨,導致位于門頭溝區的多段鐵路遭遇嚴重水害,K396次、Z180次、K1178次三趟列車受困門頭溝區,大量旅客滯留在斷水、斷電、斷信號的大山中等待救援。

      ↑2023年8月2日,一處被塌方堵住出口的隧道。

      對于被困旅客與我而言,這是一場命運與共的回家之旅。用鏡頭去記錄,則是我作為記者的使命擔當。離救援現場、救援人員、受困旅客近些再近些,再近些,再近些,記錄下珍貴的歷史瞬間。我盡最大可能去尋找拍攝角度,用快門點贊所有在這場生命救援中守望相助的人們。

      ↑2023年8月2日,救援人員背負救援物資沿著豐沙鐵路線向安家莊村方向徒步。

      豐沙鐵路連接著張家口懷來縣沙城鎮和北京豐臺,它蜿蜒在高山深谷中,沿永定河一路北上,迂回曲折,隧道和橋梁密集。武警戰士每人背負30公斤左右的救援物資,在斜河澗火車站集結完畢后,沿著豐沙鐵路線向安家莊村方向徒步進山。

      風雨無情人有情,互幫互助的人性光輝在這場災難中格外耀眼。從斜河澗火車站到安家莊村要走14公里山路,通常這一段路程要走五、六個小時。連日的強降雨,讓山區中的濕度變大,悶熱的天氣更是對體力的極大消耗。兩個半小時內14公里的急行,幾乎超過我體能的極限。一路前行,我與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的戰士們高唱“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來為自己打氣,聽著歌聲在山間回響,也給了我前行的動力。

      ↑2023年8月2日,Z180次受困列車的旅客離開安家莊臨時安置點徒步前往轉運客車。

      兩個半小時后,我們成功抵達安家莊村!在與國鐵集團現場工作人員溝通后得知,目前還有最后一批184名旅客滯留在此,多數都是老幼弱孕等重點旅客,其中有5位特殊旅客需要擔架轉運。被安置在安家莊村的Z180次列車受困旅客與照顧他們多天的村民揮手告別,轉運行動開始,武警戰士與滯留旅客沿鐵路向落坡嶺火車站前側7號隧道5公里處徒步前進。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車旅客在救援人員幫助下徒步趕往轉運客車。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車旅客在救援人員幫助下徒步趕往轉運客車。

      我操作無人機從空中俯瞰這蜿蜒的隊伍,宛如一條不斷前進著的“生命通道”,這樣的場景讓我深深感動。

      一路前行,河床上倒伏的樹木、橋墩上殘留的水漬、損毀的路基、被塌方堵住出口的隧道……豐沙鐵路受損情況映入眼簾,道路難走的程度遠超預期。天光漸暗,漆黑無光的狹長隧道里,滿是淤泥和積水,雖然雨停了,但是仍有水順著隧道里的石縫滲漏,前方行進隊伍不時傳來“前面積水,靠右行進”、“枕木濕滑,小心一些”的聲音,提醒后方人員注意。

      ↑2023年8月2日,Z180次受困列車的旅客徒步前往轉運客車。

      ↑2023年8月2日,受困列車旅客在救援人員幫助下徒步趕往轉運客車。

      一個個善意的提醒和愛的傳遞,讓回家的路途充滿著溫情?!澳銈冞@條線跑了得有一百次了吧,是不是熟得很?!币幻渚瘧鹗糠鲋赃匷180次列車乘務員問道?!昂苁?,非常熟,但是徒步走在上面還是第一次,下次還是坐火車走吧?!背藙諉T笑著答道。這位乘務員在被困第一天襪子磨壞了,這些天一直光著腳穿著執乘時的皮鞋為受困旅客服務,腳上磨得全是水泡?!斑@些20來歲的小姑娘也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這些天難為他們了?!甭每蛡冋f道。這支由老幼弱孕及醫護和救援人員共500多人組成的隊伍像一條長龍,在鐵路線上相互鼓勵、相互攙扶,默默前行。

      ↑2023年8月2日拍攝的Z180次受困列車的旅客轉運現場。

      途中,一處懸空鐵路橫亙在受困旅客和轉運客車之間,走在懸空鐵路上,能明顯感覺到鐵路的抖動。為了保證旅客安全,搶修鐵路的工作人員特意趕制一些木板鋪設在懸空鐵路上,防止旅客在經過時踏空,并不斷提醒救援隊伍控制通過人數和保持間距。

      ↑2023年8月2日,K396次、Z180次列車的滯留旅客乘坐轉運客車前往北京豐臺站。

      8月3日凌晨2時10分,在國鐵集團和地方政府、武警部隊全力組織、共同努力下,K396次、Z180次列車在安家莊站、落坡嶺站滯留的最后一批旅客乘轉運客車順利抵達北京豐臺站。車廂里,失聯多日的乘客剛為手機充上電,就馬上給家人報了平安,電話另一邊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成功脫險的人們在回家的列車上,有的呼呼大睡,有的悶頭“干飯”,有的彼此交流著這幾天的經歷,疲憊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迅速拿出相機記錄下這令人喜悅又充滿溫情的畫面,也為我此次歷時15小時的拍攝畫上句號。我們收獲的,是永不放棄的希望,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對生命的承諾與責任的重量。

      ↑2023年8月3日,K396次、Z180次列車的滯留旅客到達北京豐臺站。

      2023年轉瞬即逝,有太多的溫暖的瞬間從我的鏡頭前劃過,有太多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與我擦肩。2024年,我與我手中的相機將再度出發,用一幅幅圖片去捕捉發生在北京的一個個瞬間,讓這些由圖片講述的故事成為這座城市記憶中的一部分。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張晨霖2023年的更多作品:

      

      

      

      

      

    策劃:蘭紅光

    統籌:魚瀾、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張晨霖

    編輯:王海燕、尹棟遜、呂帥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