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站在祁連山北麓的巴爾斯雪山上遠眺,雄渾的祁連山脈逶迤伸展。祁連山北側,一條狹長走廊碧空如洗,綿延千里。
草原黃了又綠,戈壁風沙去來,蒼茫遼闊和厚重深沉在此交織,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開放包容的大國胸懷碰撞出一往無前的意蘊。而今,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燦爛足跡,伴著向“新”向“綠”的蓬勃姿態,將經略河西地區的歷史智慧及開放發展的新時代氣象勾勒出雄健身姿。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境內的巴爾斯雪山上拍攝的祁連山脈及河西走廊景象。組圖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范培珅 攝
這里,是河西走廊,中國最偉大的戰略廊道之一。
這一位于中國陸地版圖西北部的狹長地帶,因祁連山和沙漠南北包夾而形成,東西則貫通近千公里,形似長廊,連接起黃土高原與塔里木盆地,因地處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因為特殊的地理區位,漢代以來,這里一直是一條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廊道。從張騫鑿空西域、西漢中央政府“列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據兩關”(陽關、玉門關)始,河西走廊在陸權時代的重要性日益顯現。長廊承東啟西,對促進亞歐大陸文明交融、經貿往來意義重大。作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中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響深遠。
在這里,干旱、濕潤并存的自然之力,超越民族、時代的人類力量,以及兩千年來世界文明對交流、和平的共同追求,造就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這既是一條地理通道,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見證。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境內拍攝的馬蹄寺石窟群——北寺石窟景象。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條走廊,縱貫中華文明歷史。在中華文明的數千年歷程中,它見證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和走向繁盛的光輝與曲折的歷程。歲月如沙,夕陽西下。微涼晚風中,陽關遺址周邊的光線開始昏暗?;秀遍g,仿佛看到西出長安的使團、商隊翻越烏鞘嶺,帶著一身風塵,在陽關交互過往,喧鬧聲穿越歷史隨風而來。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從交匯、交融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全球化潮流秉持著區域合作精神,共建國家的福祉不斷增進。
這是一條石窟星羅棋布的走廊。以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榆林窟等為代表的河西走廊石窟群,像珍珠一樣灑滿千里長廊,與大漠戈壁上空的璀璨星光交相輝映。與石窟相伴生的,還有陽關、玉門關、嘉峪關等為代表的大量歷史遺存,千百年來雖朔風如刀卻余韻徐來,經久不墜。而今,“技術+創意”的融合,使河西走廊上的許多文物火爆“出圈”。莫高窟向新而興,讓敦煌學“絕學”成“顯學”,敦煌元素化身“元宇宙”,用數字技術將東方之美變為世界之美;一座座新的“文旅地標”,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扎根百姓,在煙火氣中賡續文明香火,用千年回響,向世界彰顯東方魅力。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境內拍攝的祁連山北麓景象。
河西走廊的存在,維系著西部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使河西走廊形成了除海洋外眾多地形地貌薈萃的奇觀。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與內陸河石羊河、疏勒河一起,在河西走廊腹地滋養起一片片綠洲,在走廊內以片狀、帶狀星羅棋布。清潔能源產業在其中蓬勃發展,風機悠悠轉動,太陽能板反射陽光。因為獨特的地理區位,河西走廊也成為我國西北公路鐵路、西電東送(清潔能源)、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的重要戰略通道。
這是一條民族團結和文明互鑒的走廊。嵌入西北的甘肅省形如一柄玉如意,連通青、新、內蒙古等多個西北省區。古往今來,眾多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和睦共居。兩千多年間,絲綢、瓷器、香料、種子、茶葉等貨物和文化、技術,經過河西走廊往來交換、傳播。如今,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呼嘯來往,河西走廊對外交流交往正逐漸重現千年前“商旅往來、無有停絕”之盛事。這里也成為促進東西文明對話、加強中外交流的獨特舞臺。敦煌文博會搭建起交流互鑒的新平臺,治沙抗旱的“中國方案”從這里走向世界,見證新西蘭和中國友誼的培黎學校在這里續寫傳奇。最新數字表明,2023年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肅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達366.6億元,占同期甘肅外貿總值的74.6%。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拍攝的馬蹄寺石窟群——北寺石窟景象。
這也是一條見證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歷程的走廊。祁連山的高山上,豐厚的永久積雪和2680多條冰川,帶來清澈的雪水,滋養著河西走廊中的綠洲,支撐起“河西殷富”。依靠各項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現代農業設施的賦能,河西走廊從漢代移民屯田逐步形成的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換,荒涼的大漠戈壁展現勃勃生機,來自南方的水果等作物也在河西走廊扎根生長。在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之間,河西走廊找到了現代農業這一契合點。
這還是一條文化自信的走廊。漢代“列四郡”“據兩關”以降,張騫、霍去病、玄奘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跡。隋朝統治者西巡河西走廊,召開“萬國集會”,開世界博覽會之先河。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中的元素在此融合,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萌發,用守正創新對“中國智慧”進行再創造,不同階段、不同國別的文化再次進行有效“對話”,使得世界不斷認識中國,中國不斷擁抱世界。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拍攝的祁連山北麓冬日景象。
一條河西走廊,一部波瀾壯闊史詩。
隨著世界進入海洋文明,海上絲綢之路崛起,陸上絲路逐漸沒落,其咽喉所在的河西走廊,曾從喧鬧轉為平靜。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河西走廊迅速扭轉著名記者范長江筆下凋敝、混亂的局面,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一派生機勃勃。進入新時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新發展理念的踐行,讓這條中西方經貿文化交流的通道,重新走進世界視野,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這是1月2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境內拍攝的祁連山北麓的巴爾斯雪山。
歲月流轉,世事更迭。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的關鍵區位,河西走廊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上展現出了更多特殊意義和歷史價值、現實價值。長廊漫漫千里,見證偉大變革;吉光片羽間,窺見中華文明光輝發展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
河西走廊很短,在遼闊的世界版圖中僅僅近千公里;河西走廊又很長,長到貫穿千年,聯通過去、現在與未來。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新時代河西走廊,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必將再奏華彩樂章。(記者 向清凱、宋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