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在時光里的回家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14 10:14: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等”在時光里的回家路

字體:

  數據顯示,自1月26日春運啟動至2月11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過35億人次。流動中國的時代圖景里,是越來越快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元的出行方式,回家的路變得越來越近。然而,總有一段路、一趟車、一個人“等”在時光里,讓速度有了溫度,溫暖那些“等”在時光里的回家路。

  時速60公里的奔赴

  春運期間的合肥站,藍色車頭掛著4節綠色車廂,K8525次列車依舊惹眼。

  K8525次列車是長三角地區目前唯一的在圖運行非空調綠皮旅客列車,從合肥到蕪湖,其間經停3站,全程3小時43分,平均時速約60公里。同樣的距離,高鐵最快37分鐘就可抵達。

  連排的座椅、向上半推起的車窗、供應熱水的老水壺……這趟仿佛從時光里緩緩駛來的列車迎來開行以來的第五個春運,今年依舊有不錯的“上座率”,幾乎每天都能售出一半以上的座位。

  選擇這趟車的理由很多,方便實惠是第一位的。全程22.5元的票價自開行以來從未漲價,最低票價5元。很多老年人不會用手機買票,因為這趟車車票不緊張,到車站就能買票上車。追求效率的回家路,多了些暖意。

  也有人慕名而來。來自內蒙古的呂秀梅今年到丈夫老家過年,一家三口坐在大包小裹旁,包里裝著從內蒙古帶來的新鮮羊肉?!拔覀儾悔s時間,想帶著孩子感受下?!彼f。

  相比高鐵,這趟車的車廂過道較窄,座椅相連“面對面”,無意間拉近了乘客彼此的距離。哪怕來自天南海北,共同的鄉愁讓人們聊到一起;哪怕沒有空調,旅客們呵出的“白氣”讓車廂更顯熱乎。

  如果說在春運大潮中保留綠皮車是親民之舉,那么堅守在綠皮車上的工作人員則更多了幾分人情味。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客運段的5名列車員早早地給每一扇窗戶貼上窗花,每一節車廂掛上燈籠。

  供水員老吳提著水壺一路添茶倒水,就像一家之主過年招待客人,他還兼著廣播員,詞是手寫的,普通話不標準,但聲情并茂。

  42歲的列車長趙李陽能夠清晰地記得窗外每一個美景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他說,這一路雖慢,卻能看見大別山的余脈、長江的勝景以及廣袤的平原。

  因為車慢,足夠趙李陽在4個車廂來回走上10趟,也因此有時間和乘客交上朋友,“快要過年了,在車上看到許多老面孔?!彼f,大家好久不見,依舊談笑如故。

  偶爾有高鐵呼嘯而過,這趟車的車廂會輕微晃動。車輛乘務長老余說,我們跑不過他們,卻跑贏了時光。春運是流動中國的時代圖景里一份情感的回歸,都是家的方向,無論快慢,都是離家更近了一步。

  6分鐘的熱鬧

  從候車大廳進門,走幾步就到了檢票口,唯一的服務臺兼顧售票,位于合肥市廬江縣的龍橋站是廬銅鐵路上一座四等小站。

  今年春運,合肥南站預計日均客流9.5萬人次。距它100公里外的龍橋站,每天僅有兩趟列車經停,200多位乘客進出。

  “上午8點,下午6點,兩趟車各停站3分鐘?!?6歲的站長李洪濤告訴記者,一天的大多數時刻,車站都是空空蕩蕩的。

  “哪怕是為了這6分鐘的熱鬧,我們也要堅守?!崩詈闈f,龍橋站2019年開通客運,一條車道一個站點,剛來時確實覺得寂寞,但時間長了反而能感受到小站特有的溫馨。如今,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合肥車務段11名職工各司其職,“小站雖小,提供的服務卻不比大站差?!?/p>

  記者來到龍橋站時,工作人員已將龍橋站裝點得頗有年味,還在候車大廳布置了一處“龍橋站歡迎您回家”的打卡點,車站的門窗上貼了窗花、掛上了中國結。

  龍橋站就在龍橋鎮,站名就是家鄉的名字,它的存在大大方便了小鎮居民的出行。陳慧一家5口人,一行人肩上背著、手里提著共十來件大包小裹?!败囌揪驮诩议T口,去哪里都覺得離家很近?!标惢壅f,買一張車票,到站就到家了。

  列車時刻表在站里,因為有牽掛,也刻在人們心里。晚上6點11分,從合肥開來的列車到站。此時天已擦黑,下著冷雨,站前廣場卻熱鬧起來,一大群人從四面八方趕來。

  人群中的老盧來接女兒,他特意提前到了許久,靜靜站在門口張望。他是一名瓦匠,女兒在城里教書,父女倆雖然離得不遠,卻也相聚不多。

  “回來啦?”遠遠地看到女兒,有些寡言的老盧揚起手,喊出了聲。老盧一把接過女兒手里的行李,鉆進雨里。女兒則忙不迭地撐開傘,一路追過去,為父親打著。兩人手忙腳亂擺放好行李,一前一后騎上摩托車。老盧回頭向記者笑著說,女兒回家了,春節正式開始了。

  春運的小站,大多有這樣的魔力:這邊進站,那邊出站,一張車票就是一年,高光也好,失意也罷,都會在久別重逢中一笑了之,化為最真實的暖意。

  李洪濤告訴記者,小年、除夕、元宵節,他們都趕不上與家人團聚,“哪怕只有一個乘客,小站也會全力保障他上車、回家?!?/p>

  回家路上,或許有無數個“龍橋站”一閃而過,或許有無數個“李洪濤”守在那里,因為有他們,我們這些過客,終究會是歸人。

  4元錢的接力

  老家在黑沙洲上的歸鄉人,一路輾轉回家過年,等見到長江岸邊的張平,他們知道,到家了。

  張平可能是記者在春運路上遇見的與乘客最熟絡的船長。

  四面環江的黑沙洲位于蕪湖市鳩江區白茆鎮,洲上戶籍人口一萬多人。每年春節期間,有幾千人從各地回到這個20多平方公里的江心洲上。沒有橋,但回來的人都知道,張平的渡船能帶自己回家。

  百余年的黑沙洲渡口,52歲的張平已經是第三代客渡船長,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曾經是渡口的擺渡人?!白钤缥覡敔斈菚r候劃木船,我父親開的掛機船,我這條座艙船也買了有十幾年了?!睆埰秸f,三代人三條船,只做一件事。

  客渡船不大,額定40人。從甲板到駕駛艙需側身緩行才能通過,駕駛艙一個人剛好,兩個人就顯得擁擠。船上不能使用明火,吃飯、喝水都不大方便。駕駛艙內有一個大大的紅色保溫水壺,已經掉了漆,一看就用了不少年頭。

  客渡票價4元,一天往返20趟。趕早賣菜的村民、外出辦事的街坊、打工回鄉的游子……船是人們進出黑沙洲唯一的交通工具。

  船員羅杰感慨:上船下船、來來回回,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有人上船,這個48歲的漢子會熱情地招呼?!拔遗艽炅?,乘客基本都認識?!绷_杰說。

  “船長是我的父輩,他看著我長大?!蓖獬鰟展さ暮蚊艋丶疫^年,他在等待渡船時告訴記者,童年時他期待坐船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現在他經常夢見坐渡船回家,“江水和渡船見證了我的成長,已經成為了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p>

  “平時一天也就100來人,過年過節的時候要多一些,200多人?!睆埰秸f。盡管風大,還有些乘客不愿待在船艙,愛站到甲板上聊天,向著洲上眺望。張平說,把他們渡到家的一邊,黑沙洲的故事就又多了。

  當記者問起張平擺渡的意義時,船員羅杰正和上船的幾位乘客打招呼,“回家啦?”“回家了!”

  或許,這就是答案。(記者 陳諾 潘峰 陳尚營)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