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边@句醫學界的名言已經成為無數醫生的執業準則。但有著三十多年從醫經歷的譚先杰又添加了一個分句:“永遠做科普?!?/span>
他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婦科醫生。問診和手術是他日常的工作,但工作之余,他致力于向公眾分享與婦女健康有關的科學知識。他寫科普書,在網上為患者答疑,在電視節目中講述醫患故事。

“兌現對母親的承諾”
“一個醫生醫術再高明,一天也做不了多少臺手術,看不了多少個病人。但是,一本優秀的科普圖書、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一段實用的視頻,則可以讓健康知識觸及更廣泛的人群?!弊T先杰說。
正因如此,像“月經”“子宮”“陰道”等諸多與女性健康有關的詞匯他常掛在嘴邊。這多少可能會讓一名男性在公共場合略顯尷尬,但譚先杰卻并不介意。頭發花白,年逾50歲的他說,希望自己能為更多的婦女提供有關健康的科普知識,并幫助她們預防疾病。

譚先杰立志做醫生是因為母親。他出生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一個農村家庭。母親去世那年,譚先杰只有12歲。由于他在縣城上中學,平時要住校,不能常?;丶??!凹依锶伺掠绊懳覍W習,直到我寒假回家時才告訴我母親走了。當時我都沒哭出來,直接就昏過去了,醒來后,還在哭著喊媽媽,哭到最后沒力氣了?!弊T先杰說。

譚先杰的母親死于子宮內膜癌,如果及早發現,這種疾病是可以治愈的。當時母親有絕經后再次下身出血的現象,但是被忽視和誤讀了。他說如果母親或其他家庭成員有一些醫學常識,母親也許會在癥狀剛出現時就看病就醫,也就不會這么早離世了。
從那時起,譚先杰就下定了從醫的決心。他發奮學習,一路考到當地最好的中學和大學,最后又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的大夫。選擇成為一名婦科醫生,他說這是在兌現對母親的承諾。

“每個病人背后都是一個家庭”
譚先杰2012年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后,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就開始致力于女性健康的科普。
他撰寫《子宮情事》系列叢書,按照武俠小說章回體的風格,介紹與子宮有關的醫學知識;他巧妙地將醫院里的趣聞軼事編輯成脫口秀,不僅逗樂了觀眾,還強調了及時體檢的重要性;他還多次在科普演講中提到自己和母親的故事,他說醫生要關愛病人,因為每個病人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

從醫30多年來,譚先杰接診患者近20萬人次。他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沒有救活的病例。
2013年,他收治了一個直腸癌復發的病人,由于癌細胞又轉移到了盆腔里的器官,很多醫院已經拒絕手術治療了。譚先杰認為病人病情很嚴重,可能生存期不到一個星期。由于手術風險太大,他也很猶豫。但當病人與他交流時說自己有一個10歲的小孩,希望能多活幾天,好好跟孩子告個別,譚先杰被打動了。他最后給病人做了手術。
大約3個月后,病人還是去世了?!氨M管我沒有把這個病人救活,但我讓這個孩子多見到媽媽96天?!弊T先杰說。
去年3月,譚先杰在微信上分享了他為一名患者成功切除1000多個子宮肌瘤的病例,獲得媒體的廣泛報道。
他在科普道路上的努力贏得了大量粉絲,網友稱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值得信賴;好口碑也給他帶來了大量的門診患者。每次出診,譚先杰常常是醫院里最后離開診室的大夫。

“醫生做科普是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
譚先杰剛開始做科普時,做科普的中國醫生并不多。在醫院的評價體系中,科普沒有手術質量和患者數量重要,因此對醫生的職業聲譽沒有太大的貢獻。但譚先杰還是決心繼續下去。
譚先杰曾經收到過一面特殊的錦旗。送錦旗的女士滿面笑容走進診室,他卻一頭霧水,因為對方不是他的病人。原來那位女士2018年在電視上看了譚先杰關于宮頸癌的科普講座后決定去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自己處于宮頸癌的早期階段。她及時做了手術,后來生活如常,于是專程到門診表示感謝。
這一次經歷讓譚先杰再次深刻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他說:“醫生做科普是醫生的正業,是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p>
令他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越來越強調科普的重要性,將科普與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越來越多的同行、同事也像他一樣開始從事促進健康科學傳播工作。
他還建議把健康教育和傳播納入醫學生的基礎教育課程當中。他說大學本科應該開設健康教育、健康傳播課程,教醫學生如何將深奧的醫學知識傳遞給普通的老百姓,如何和患者友好溝通,如何有效解釋病情。
每年3月的婦女節前后,譚先杰都特別忙。他被邀請到各地各單位做講座,做節目,傳播有關婦女健康的知識。在他看來,女性的身心健康不僅關乎女性自身,還關乎家庭安寧、人類繁衍和社會進步。

他為廣大女性提的建議是:女性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不僅是對自己負責,還是對家庭、社會負責?!跋M煜屡躁P注自己,關愛自己,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擁有健康,綻放美麗?!?/p>
監制:衛鐵民、劉暢
記者:袁全
視頻/編輯:李妍
新華社對外部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