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個甲子的精神回響——寫在焦裕祿逝世60周年之際-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5/14 22:54:37
    來源:新華社

    穿越一個甲子的精神回響——寫在焦裕祿逝世60周年之際

    字體:

      5月14日,河南蘭考,焦裕祿陵園。人們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共同緬懷祭奠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

      這一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60年。

      不遠處,他當年親手栽下的泡桐挺拔偉岸,翠蓋如云。

      斯人已逝,“焦桐”常青。穿越一個甲子,焦裕祿精神依然激蕩回響,歷久彌新,催人奮進。

      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地處豫東平原的蘭考,千頃澄碧。初夏,東壩頭鎮張莊村人流如織,眾多參訪者到這里追尋精神印記和振興足跡。

      2024年4月17日,參訪人員在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參觀。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60余年前,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張莊,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焦裕祿到這里查風口追沙源,植樹造林、翻淤壓沙治理“三害”。

      半個世紀過去了,張莊治住了風沙,貧困依然是道坎兒。2014年,全村共有貧困戶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正是這一年,仍有115個貧困村、77350名貧困人口的蘭考鄭重做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喚醒精神,鼓足干勁,重塑蘭考。

      2024年4月25日拍攝的蘭考縣張莊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17年,蘭考在河南率先脫貧摘帽。焦裕祿精神,如同春風化雨,化作大家干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在蘭考三義寨鄉,油綠的田野中一臺臺風力發電機高高聳立,在晨曦微露中轉動。

      三義寨鄉付樓村,一場農村能源革命初顯成效。35戶農家屋頂鋪設光伏,加上光伏長廊、風電設備,一年可發電100多萬度,不僅滿足全村用電,還能額外獲得“陽光紅利”,年集體增收16萬元。

      2024年4月17日拍攝的蘭考縣三義寨鄉付樓村農家光伏發電設施。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當年焦裕祿在這里探風口、治風沙,如今我們借風能、太陽能打造‘零碳鄉村’,建設成全國農村能源革命示范村?!瘪v村第一書記裴東鑫說。

      在堌陽鎮徐場村,沿街宅院里傳出打磨木材和動聽的琴瑟之聲。尋聲踏入小院,“90后”琴師徐亞沖正撥動琴弦,調試古琴?!爸魄俨粌H是我們致富的門路,彈琴已成為我們的新生活方式?!?/p>

      2024年4月17日,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的斫琴師徐亞沖為古琴調音。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為了防風治沙,蘭考人民廣植泡桐,這些泡桐樹也改變了村民的命運?!贝甯刹啃煊理樥f,以泡桐為原材料,村里105戶人家,90多戶做樂器、開樂坊,年產值超1億元。

      十年時光,天翻地覆。

      蘭考成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縣,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4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全社會用電量的102%;作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590公里;蘭考縣家居產業園入駐企業440余家,發展木材加工專業村36個,帶動10余萬群眾就業。蘭考全縣生產總值由2014年的213.95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10億元。

      曾經風沙肆虐的貧困縣,正繪就一幅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振興圖景。

      這是2024年4月17日在河南省蘭考縣黃河灣風景區拍攝的黃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要像焦裕祿一樣,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按下提閘鍵,水閘升起,清澈的水流奔向水庫。

      蘭考最東邊的許河鄉,因地下水含堿量高,被稱為苦水區。近日,許河鄉苦水區治理項目正式蓄水,1.3萬余名群眾農業生產“靠天吃飯”問題成為歷史。許河鄉黨委書記周滿倉說,在幾任縣委領導的接續努力下,蘭考最后一片苦水區終得治理。

      半個月后,小麥迎來收割季。

      俯瞰蘭考紅廟鎮高標準農田萬畝方,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一眼望去,如一塊翡翠透著油亮。

      60余年前,這里沙崗遍地,內澇嚴重?!爱斈隇榱颂铒柖亲?,焦書記帶領群眾一起翻淤壓沙,如今建設高標準農田,牢牢端好中國人的飯碗?!奔t廟鎮種糧大戶郭勝民說,借助澆灌設施和監測設備,當年畝產40斤的孬地,已成為小麥畝產超千斤的良田。

      拼版照片:上圖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蘭考改造鹽堿地的情景(資料照片);下圖為2024年4月18日拍攝的蘭考縣紅廟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新華社記者朱祥攝)。新華社發

      “俺想焦書記,要是他還活著,到俺家吃上一口熱乎飯,該多好?!痹徒乖5撏酝瑒趧拥奶m考老農魏善民眺望麥海,每逢小麥成熟,他總將一束小麥放到焦裕祿陵墓前。

      聯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

      “駐村多了,群眾熟了,交流多了,矛盾少了,氣理順了,勁就足了?!?蘭考縣委副書記、縣長丁向東說。蘭考縣級干部每年集中3個月開展“百日駐村”活動;400余支駐村工作隊遍布鄉村田野入戶幫扶。

      行走在蘭考縣城,不時可見街邊公園、沿河綠地,曾“以圍遮丑”圍起來的垃圾堆,整治后還景于民,縣委大院也早已拆墻透綠、開門辦公?!皣鷵鯎醪蛔∨K亂差,圍墻隔開了心連心?!币娮C蘭考變遷的86歲老黨員雷中江說,揭掉“遮羞布”,拆除“隔心墻”,焦裕祿時代的干部作風又回來了。

      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排內澇、治苦水,通渠水,流汗水,最終換來的是沁潤人心的幸福水。

      焦裕祿給我們留下這么多,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

      焦裕祿紀念園,那把見證焦裕祿肝疼難忍的破藤椅靜默無言,不少參觀者睹物思人,悄然落淚。

      這是在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拍攝的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2024年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時代在追問,焦裕祿給我們留下這么多,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

      “焦裕祿在蘭考只工作了400多天,卻鑄就了生命的永恒。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在實干中升華,在實干中續寫?!碧m考縣委書記陳維忠表示,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沒有捷徑,唯有實干,才能不負人民。

      2024年4月16日,人們在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的“焦桐”廣場參觀游玩。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午后,“焦桐”廣場,綠蔭下整齊地擺放著數十個小板凳,參觀學習的學員端坐聆聽守樹老人魏善民的動情講訴。廣場對面的焦裕祿干部學院,掛牌至今已培訓31萬余名黨員干部。

      “公司曾多次組織職工到蘭考學習,焦裕祿精神激勵著全體員工?!眹W河南省電力公司黨建部主任田世立說,公司組建325支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活躍在鄉村振興、城市建設一線,成為一支支為民服務的“勁旅”。

      陳維忠說,加快鄉村全面振興、走穩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蘭考干部深感責任重大。

      2024年4月18日,群眾在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辦不成事”監督窗口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仔細對照焦裕祿精神,還要繼續厚植為民情懷,造福百姓,以科學方法、求實作風勇毅前行。

      7年前,在蘭考駐村時打井修路、規劃育苗基地的駐村干部劉飛,如今是駐馬店市平輿縣委書記。他表示,我們要心懷群眾,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穿越一甲子,焦裕祿精神薪火相傳,正在闊步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奏出新的時代強音。

      文字記者:李俊、張興軍、吳剛、韓朝陽

      視頻記者:楊金鑫、吳剛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王黎、郝亞琳、戚文娟、程昊、鄔金夫

      統籌:郜新鑫、周詠緡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