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史上,位于東海之濱的浙江溫州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溫州模式”,刻下了鮮明印記。這個金字招牌,是創新的結果,并以創新為最大內涵。
在溫州,看見創新中國。近年來,溫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入踐行“八八戰略”,秉承首創精神一體推進多領域創新,續寫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嶄新篇章。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百花齊放
5月27日,國科溫州研究院與國科天驥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國融通醫療健康集團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簽約,涉及半導體光刻材料、醫療服務、絲綢科技等領域。
“將頭部企業資源導入溫州,通過共建聯合研發中心、開展項目合作等方式,聯合攻關、協同發展?!眹茰刂菅芯吭涸洪L楊國強說。
有著創新“基因”的溫州,高舉高打推動科技創新。
連續三年“新年第一會”聚焦人才與創新,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4.3%;11所在溫高校集聚大學生15.6萬人,1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每年新增各類人才超20萬人,“百萬人才聚溫州”全面成勢……
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之路,目前溫州創新格局基本成型,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在溫州,“一區一廊一會一室一集群”創新體系構建形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環大羅山科創走廊累計落地創新型重大項目343個,五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推動726個科創平臺和項目落地,甌江實驗室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引育68家高能級科創平臺,大孵化器集群入駐企業超6600家。
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創新百花齊放,溫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與新興主導產業培育同步,邁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成長于“低壓電器之都”溫州樂清市的正泰集團,引領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正泰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通過頭雁帶群雁,‘協同智造’帶動產業鏈上400多家核心供應商、600多條生產線數字化改造,人均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p>
目前,溫州電氣、泵閥分別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溫州數字經濟躋身全國百強榜第24位。
我國新能源產業全面崛起版圖上,溫州占有一席之地:當地吸引“核風光水蓄氫儲”全產業鏈項目落地,總投資超過460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上下游90%的環節布局溫州。
以制度創新賦予“溫州模式”新內涵
位于溫州蒼南縣靈溪工業園區的浙江寶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初搬進新廠房,項目年產值預計超過3億元。因為“數據得地”排名靠前,蒼南縣經信局主動聯系這家公司了解用地需求,去年2月份達成意向供地18畝。
去年,溫州創新推出工業用地“數據得地”預評審工作機制,根據企業上年銷售產值、畝均稅收以及近三年發展情況等指標數據開展“無感評估”,按得分高低順序,解決企業用地需求,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向“發展前景好、產值增長快、畝均效益高”的優質企業集聚。
“整個過程,我們只提交了項目投資報告,無需自行填報任何數據?!惫矩撠熑它S慶夫說,“數據得地”機制有效穩定企業拿地預期,激發企業進取之心。
2018年率先探路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累計50項制度成果、87項改革舉措在全國全省推廣,出臺《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近兩年市場主體從123.3萬家逆勢增加到144萬家……
以制度創新激發體制機制活力,不斷賦予“溫州模式”新的時代內涵,努力以“溫州之窗”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越性。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龍港研究院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獲批,將為溫州龍港印刷包裝、紡織、工藝品等產業帶來科技動力。
作為全國首個“鎮改市”,溫州龍港市率先探索“市管社區”、構建“模塊化”組織等改革模式,成為全國唯一實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縣級市。
以文化創新提升幸福城市溫度
八座形制各異的宋代碼頭、兩艘宋代沉船、數以噸計的瓷器殘片、在宋元和明清時期兩度興建的朔門甕城……實證溫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朔門古港遺址考古發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以此為契機,溫州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影響力市長交流大會,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400位嘉賓參會,由此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戲從溫州來”南戲經典文化巡演走進北上廣,獲評“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全國版權示范城市”,擦亮“千年斗城”“海絲名城”“戲曲故里”等文化金名片……文化創新的厚重力量,讓溫州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文化創新與治理創新互促共進,持續提升幸福城市溫度。
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21年的1.94縮小到2023年的1.87;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摘得浙江省平安金鼎,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溫州市委表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理念創新、載體創新、方法創新融入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奮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市域治理現代化先行市、基層黨建新高地,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
在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溫州看見創新中國。
牢牢把握創新這一制勝關鍵,當前溫州堅持把創新作為最持續、最長久的競爭力,形成“人人講創新、處處有創新、時時在創新”的生動局面。(記者鄔煥慶 方問禹 魏一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