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立省”到“向綠圖強”——海南以制度創新守護綠水青山-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7/06 00:23:11
    來源:新華社

    從“生態立省”到“向綠圖強”——海南以制度創新守護綠水青山

    字體:

      從一船、一人,發展到500多艘漁船、2000多名漁民參與……試行于海南昌化漁港的“漁船打撈垃圾”模式,鼓勵漁民捕魚的同時將海洋垃圾帶回港口、積分換物。這種“新漁夫與?!笔降男滦颓鍧嵑Q笾贫?,正被越來越多的漁港效仿。

      2019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發布,要求海南打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5年來,海南先行先試,包括“漁船打撈垃圾”在內,先后有38項改革舉措或經驗成果,入選國家有關案例清單和推廣清單。

      從“生態立省”到“向綠圖強”,海南以制度創新推進增綠護藍、減污降碳,走上了保護與發展相融合的新路徑。

      持續創新推出生態治理舉措

      2021年,“漁船打撈垃圾”昌化漁港試點示范行動正式開啟,發動漁民“既捕魚又撈垃圾”,自愿將打撈到漁網中的海洋垃圾帶回港口分類處理。同時,通過建立積分獎勵制度,讓漁民以垃圾換取出海作業工具和生活物資,打造海洋垃圾去存量的“漁民—漁船—漁港—塑料回收利用”社會自愿治理體系。

      作為“漁船打撈垃圾”模式的主要設計者,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淑果認為,“漁船打撈垃圾”是應對海洋垃圾的有效治理舉措。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發布以來,海南圍繞“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目標,不斷推出可落地、好實施的創新舉措。

      ——封堵陸海污染源頭。

      頒布國內首部地方性禁塑法規和“禁塑名錄”,通過互聯網技術從產銷到使用各環節嚴格監管,“全域全鏈條”治理塑料污染。

      實施全國首個排污許可地方性法規,行業“自評”,按證管理,全覆蓋、清單式執法。監管部門既當好排污單位“店小二”,又做好環保管理“裁判員”。

      ——搭建智慧合作平臺。

      2020年11月12日在海南霸王嶺熱帶雨林中拍攝的海南長臂猿。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保護長臂猿,開創“國家公園全球智庫和長臂猿全球聯合攻關機制”,提出保護路線圖,海南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從最瀕危時的2群不到10只增長至目前已知的7群42只。

      上線“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實現產業、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監測,讓碳排放“有跡可循”,讓“減碳”決策有據可依。

      ——立體改造“騰籠換鳥”。

      2021年9月5日拍攝的??诿郎崾思野簿臃宽椖?,該項目獲評為海南省裝配式示范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提出年度指標,像“搭積木”一樣造樓房,從源頭上減少建筑行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根據區域環境承載量、功能用途等提前“畫好框、定好調”,投資企業項目選址心中有底,監管部門準入研判心里有數,及時騰退淘汰高耗低效產業,確保企業環保高水平,發展高質量。

      創新示范,多點開花。探索實踐不斷夯實海南“綠色”根基。

      昌化漁港“一條船”引發“連鎖反應”,打撈垃圾行動如今發展到5個漁港和相鄰社區;2023年四季度,海南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超過80%;2023年,海南全省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積中占比超過70%……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說,一個個制度創新,是海南因地制宜探索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生動實踐。一項項創新舉措,如細石激起波浪,發揮了引領性示范性作用。

      多方合力促進政策落地落實

      小到塑料包裝袋,大到廢棄鋼索……41歲的漁民鐘強彬就是將出?!安东@”的垃圾帶回港口的第一人。近日,利用伏季休漁期在縣城務工的他,不忘叮囑家人加快補修漁網,好趕在開海時繼續參加“漁船打撈垃圾”行動。

      一件“順手小事”變成“環保大事”,背后是海南在制度設計、要素保障、社會動員等方面下大力氣,推動創新舉措在各個領域落地落實。

      實施創新制度,在于打破套路。

      在“漁船打撈垃圾”模式設計中,呂淑果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找到了“貼近民生,簡單易行”的切入點,讓漁民意識到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的重要性?!啊樖肿觥袆e于傳統的‘催著做’,讓漁民在日常生活作業過程中就能消除海洋垃圾存量,不給老百姓增加太多負擔,同時出臺的獎補措施也更顯人情味?!?/p>

      ??趪腋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藥谷工業園(無人機照片,2021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趪腋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最初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時,許多企業因要限污、搬遷、整改而發出質疑、抵觸聲音。該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至俊說,園區采用“先行設計,動態調整”的方式,既有“準入線”,又有“調整地”。嚴格分區管控,避免“各做各的,文件打架”;科學動態調整,讓企業落在更合適的地方。

      實施創新制度,在于協同保障。

      為全面實施禁塑,海南成立由生態、交通、商務等27家成員單位組成的禁塑工作領導小組。為了落實有關獎勵機制,一些部門“多擠幾次牙膏”湊出經費全力保障;一個制度出臺后,多個部門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明晰職責、細化方案……

      2018年以來,海南共制定、修訂生態文明領域地方性法規32件,覆蓋多個生態文明細分領域。其中,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生態補償條例、排污許可管理條例以及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等多項立法實踐走在全國前列,有力保障各項創新制度從“有個點子”到“做出樣子”。

      實施創新制度,在于群眾參與。

      工作人員在??谡\佳美塑料包裝有限公司車間生產全生物降解袋(2020年11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禁塑政策實施后,在??诘母鞔笊坛?、集市,購物者手提菜籃子、布袋子,商戶按規定提供可降解環保袋、盒,已成為常態。

      “海南生態環保事業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共識?!泵珫|利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爭當美麗中國的示范樣板,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不僅是海南必須倍加珍惜的本錢和底色,更是海南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更積極地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行動中。

      步履不停繪就生態樣板新畫卷

      如今,從昌江到三亞、???,再到更多市縣,海南既捕魚又“捕垃圾”的“海上新漁夫”越來越多。他們受邀參加講座、論壇甚至國際性會議,愛海護海事跡廣為人知。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無人機照片,2024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這是海南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走出海南、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紅樹林藍碳開發保護、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生態立體循環農業……海南多項創新經驗舉措吸引外地考察團調研,或在國際舞臺上展示,成功“出圈”。

      以制度創新為媒,海南生態文明“試驗田”正結出“生態果”。

      在海南省??谑信臄z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無人機照片,2024年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數據顯示,2023年海南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95.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9.66%。截至目前,海南累計新增紅樹林面積約2.4萬畝,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2%,生態環境狀況等級持續為優級,“生態家底”日益豐厚。

      2022年5月22日,工人在海南省萬寧市老爺海海邊種植紅樹苗進行生態修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守住綠水青山,制度創新助推海南“山水經”轉換為“致富經”,綠色產業新機遇得到不斷釋放:萬寧市小海區域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首單藍碳交易;昌江6萬噸碳捕集項目,將二氧化碳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海南各地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不停步。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生態賦能旅游,讓風景變“錢景”;白沙黎族自治縣細水鄉種植碳匯林,當起“賣碳翁”;三亞、保亭聯合探索“上游護水,下游補償”機制……

      圍繞“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許多新探索、新試點也在蓬勃開展。

      農民在五指山椰仙茶園采茶(無人機照片,2024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五指山下水滿鄉的茶葉公司老板周玉景,時刻關注自家茶葉生產制作的全過程碳排放數據,以便早日申請“碳標簽”,讓“生態值”更高的產品進入歐洲高端零售市場。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負責人鄔樂雅介紹,五指山市正在試點探索的茶葉“碳足跡”管理,讓良好的生態成為產品的“加分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海南正不斷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的精彩故事。

      文字記者:柳昌林、陳凱姿

      視頻記者:王軍鋒、郭良川、陳凱姿

      海報設計:趙丹陽

      編輯:金地、王化娟、趙露露、聶毅

      統籌:王潔、曹江濤

    【糾錯】 【責任編輯:馮?!?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