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國|精微萬千 葫蘆生“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7 09:42:59
來源:新華網

行走中國|精微萬千 葫蘆生“花”

字體:

  新華社蘭州7月17日電  題:精微萬千 葫蘆生“花”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何問、馬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葫蘆寓意“福祿”,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昂J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古往今來,葫蘆常常作為護身符、平安福,陪伴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葫蘆雕刻技藝,在中國黃河沿岸流傳已有千余年。藝人們以針刀為筆,在葫蘆上雕畫出大千世界。地處黃河之濱的甘肅蘭州阮家四代,八十多年來學藝、做人、傳承并創新著古老的技法。

  指尖技藝傳四代

  燈影昏黃,鉛筆繪制的孩童在葫蘆上變得影影綽綽。阮熙越拿著刻刀,精準地劃下線條,每刻一筆,都會用手拂去毛屑。數次反復雕刻下,孩童在凹凸的光影變幻中逐漸變得立體。對于1987年出生的阮熙越來說,這個技法她已經反復練習了十幾年。

  阮熙越從小在葫蘆的世界里長大。到她這一輩,阮家傳承蘭州刻葫蘆技藝已經歷四代人。

  阮氏葫蘆藝術館主理人阮熙越在工作室內刻葫蘆。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蘭州刻葫蘆的歷史起源于魏晉時期。彼時,綿延的古絲綢之路上,葫蘆常被商隊用作盛裝酒水的用具,掛在身上或駱駝上。后來為了將葫蘆裝飾得更加好看,古人開始在葫蘆上作畫。明清時期,刻繪一體的葫蘆雕刻技藝逐漸成為能工巧匠謀生的一門手藝。

  阮家葫蘆雕刻的第一代人阮光宇是阮熙越的曾祖父。那時候,蘭州刻葫蘆的手藝人多遵循臨摹舊習,按傳統圖版雕刻。阮光宇接觸到這一技藝后,能書善畫的他以刀作筆,開始在葫蘆上創作,將山水繪畫、古典文學等元素搬上葫蘆。

  這是在阮氏葫蘆藝術館拍攝的蘭州刻葫蘆作品。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阮熙越的祖父阮文輝是第二代傳承人,擅長微雕。蘭州本地特產的雞蛋葫蘆大小如雞蛋、皮薄質軟。阮文輝在4至5厘米直徑的雞蛋葫蘆上微雕了3000余字204首唐詩,被博物館收藏。

  阮熙越的母親阮琳是第三代傳承人,她不僅傳承了父親的微雕技藝,還善畫仕女。

  “一代一代都在努力攀登技藝的高峰,逐漸就壘起了一座高山。父輩們站在高山之巔讓葫蘆技藝立于天地,我的使命是讓葫蘆見眾生?!比钗踉秸f。

  “安放心靈”的方式

  今年62歲的阮琳還記得,女兒阮熙越的第一件作品,是小學二年級時在葫蘆上刻畫的菩薩佛手。那時,她正在埋頭雕刻,女兒拿起案上敦煌文化的書翻著看,然后就模仿著畫了起來?!八痰锰昧?,我現在都記得當時驚喜的感覺?!比盍照f。

  “耳濡目染”是這個雕刻世家傳承藝術天分的方式。從祖父到阮熙越,每一代人的屋子里都有一個寫字、看書、繪畫的書案。孩子們的寫寫畫畫與雕刻創作總能得到長輩的鼓勵。

 這是在阮氏葫蘆藝術館拍攝的刻葫蘆工具。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正是成長環境的影響,自小就喜歡寫書法的阮熙越找到了與葫蘆對話的方式,并沉浸其間。

  葫蘆雕刻的構思是對山水文化、自然人文、社會生活的吸收創作,而從每一個葫蘆表皮的刮壓打磨到構圖繪畫,再到反復雕刻和著墨填色,都是一步都不能錯的“煉心之旅”,需要的是定心、細心、耐心。

  “刻葫蘆是我安放心靈的方式?!比钗踉秸f。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在阮式雕刻葫蘆研習所,人們仿佛能一眼看盡世界上最多的葫蘆:形態上大的小的、圓的橢的、長的以及長疙瘩的;圖案上有動物人物、詩歌名篇、自然風光等;功能上可以戴的穿的、擺的掛的……環肥燕瘦的雕刻葫蘆與大眾豐富的內心世界實現同頻。

 阮氏葫蘆藝術館主理人阮熙越在工作室內刻葫蘆。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要讓傳統技藝保持傳承與活力,最重要的是實現大眾流通?!闭浅鲇谶@樣的想法,阮熙越決定探索葫蘆雕刻的市場化道路。

  父輩們都傾向于滿工作品,用精雕細琢和慢條斯理來打造昂貴的精品。阮熙越則喜歡豐子愷的風格,用拙一點的筆調勾勒意境,給想象留余地。

  早在幾年前,《旅行青蛙》這款游戲深受中國年輕人喜歡,她嘗試以旅行青蛙的形象為主題創作,意外走俏市場。慢慢地,她將更多動漫作品、“網紅”文物等融入創作,并結合文創產品做出葫蘆鏡子、配飾、茶葉罐、包等,傳達不同的生活態度。她還用潑墨山水的技法在葫蘆雕刻出泰戈爾的頭像,用中英文刻出《吉檀迦利》的詩句……

  雖然家族傳承歷史悠久,但阮家卻從不“獨占”這份技藝。只要有人愿意靜下來學,他們就愿意教?!拔幕潜娙说氖聵I。眾人拾柴,文化這把火才能越燒越紅火?!比盍照f。

  今年以來,阮熙越平均一周接待前來研學的人數超千人次。阮熙越說,很多孩子在接觸到葫蘆雕刻后,由衷發出“怪不得這是非遺”的感慨,這讓她覺得很感動。

  阮氏葫蘆藝術館主理人阮熙越(右一)與母親阮琳在工作室內討論創作思路。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如今,受阮熙越的影響,已經退居二線的阮琳學習利用新媒體平臺和年輕人交流,并為女兒的文化創意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每一代手藝人都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前人為我們立起了高高的旗桿,后人要讓旗桿的根扎得更穩?!比盍照f。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