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馬家窯文化: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7 15:26:35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馬家窯文化: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

字體:

  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孕育了燦爛的中國史前彩陶文化。其中分布于黃河流域上游甘肅、青海一帶的馬家窯文化,更是代表了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最高水平,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正是馬家窯彩陶的故鄉,定西也以馬家窯文化和彩陶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

  馬家窯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類型,距今約5000年。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來到洮河岸邊,在甘肅臨洮城南約10公里的馬家窯村發現一處彩陶遺址,這便是后來著名的馬家窯遺址。

  1944年,中國學者夏鼐開啟西北科學考察之行,先后在甘肅、青??疾煲幌盗羞z址,并開展部分發掘工作。他根據田野考古新發現,指正了安特生“六期說”中齊家期和仰韶期早晚關系的錯誤,并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將甘肅仰韶期遺存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如今,馬家窯遺址發現已經百年,馬家窯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其璀璨的彩陶藝術更是世界聞名,我國考古工作人員對于馬家窯遺址的學術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征,馬家窯彩陶器形以盆、缽、壺、瓶為主,紋飾華麗典雅,圖案生動多變,展現了遠古先民靈動多彩的生活圖景。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

  濃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繪制在橙黃色的陶底上,形成靈動的水波紋、漩渦紋、網格紋。罐、壺、盆等豐富的器形和光滑細膩的外表,讓馬家窯彩陶更多了幾分優雅。

  通過多年發展,原本沉寂于地下或在博物館展出的馬家窯彩陶如今煥發了新活力。制陶匠人潛心鉆研,“解碼”并傳承遠祖技藝,讓史前文明印記融入當代生活,純手工制作的彩陶逐漸走向市場,讓馬家窯彩陶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

  64歲的閻建林是臨洮縣洮陽鎮河口村居民,當地熱愛陶器的人都知道閻建林。他不僅是甘肅省級陶器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還憑借精湛的制陶技藝,重現史前馬家窯彩陶的精細和柔美,成為傳播馬家窯文化的“使者”。閻建林把畢生心血傾注在陶器制作上,深耕黃泥三十余載,讓沉睡千年的馬家窯陶器“活”在當下,推動馬家窯文化從博物館走入尋常百姓家。

  制作馬家窯彩陶大致可以分為選土、和泥、拉坯、拋光、曬干、上色、燒制等主要步驟。土質為當地洮河邊盛產的第三紀紅土,胎質細膩。繪圖需要用礦物顏料先定點、再連線,才能實現對稱。

  現在,閻建林制作的彩陶供不應求,全家都投入到制作彩陶的工作之中。在閻建林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也從事彩陶的研究和制作,還成立了彩陶研制公司,接力傳承彩陶藝術。

  近年來,臨洮縣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馬家窯文化,還重點打造了臨洮縣馬家窯彩陶文化小鎮,當地中小學生可以在彩陶小鎮內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彩陶技藝研學活動。

  為了進一步做好馬家窯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臨洮縣教育部門引導當地中小學積極創建陶藝社團,開設陶坯制作、彩繪等課程,指導學生動手制作陶藝作品,為馬家窯文化彩陶延伸生命活力。

  在臨洮縣第一實驗小學的陶藝工作坊內,學生們都在興致勃勃地學習陶藝,古老的馬家窯文化有了“破圈”的捷徑——借“玩泥巴”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深植于孩子們內心。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一道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時至今日,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紋樣仍不失其迷人魅力,這束穿越千年的文化之光在這個時代更加閃耀。

  統籌:李杰、王健

  編導:劉瑞娟

  記者:范培珅、張睿

  包裝:夏勇

  配音:李金澤

  部分畫面來源: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