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瑤琴的第一張照片拍攝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
“那張照片是在照相館拍的,我穿著新做的長袍?!比缃褚咽请q笾甑陌赚幥倩貞浀?,她當年只有五歲,照片是她和姐姐的合影,家里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解放的喜悅。
光陰荏苒,再次翻開自己的一本本相冊,老人感嘆,“生活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拍照對于中國人來講早已從奢侈的消費成為日常行為,如今人們可以輕松地用手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從1949年至今,無數張普通人拍下的照片見證了過去75年間中國的巨變。
特殊時刻的儀式感
很遺憾,白瑤琴最初的那張照片遺失在了動蕩的年代。但她仍保留著一張在天安門廣場的合影,那是1966年職業高中的畢業照,也是她第一張在室外的照片。
那張泛黃的照片中,42個年輕人凝視著鏡頭靦腆地微笑,他們的外套顏色接近,褲子看上去十分肥大并不合身。一頭齊耳短發的白瑤琴蹲在第一排。
“那個年代人們很少拍照,但是畢業是重要的事,所以大家會在天安門廣場留影?!彼f。
1959年10月26日至11月8日,全國工業、交通運輸、基本建設、財貿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全國“群英會”的遼寧省部分代表在天安門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苗明 攝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北照相館位于前門大街,是距離天安門最近的照相館之一。大北照相館退休攝影師李軍今年68歲,他仍能回憶起當年廣場上等待拍照的長隊?!霸谀莻€年代,一張和天安門的合影,幾乎是每個家庭相冊里的標配?!彼f。
李軍從1978年開始在天安門廣場從事室外拍攝工作,他記得那個年代,人們的衣著非常樸素,大都是黑、白、綠或深藍色。
據他回憶,那時一張小黑白照片4角錢,考慮到當時很多人月收入才30多塊錢,這個價錢不算便宜。很多外地來的顧客等不及照片沖洗出來,因此這個收費也包括日后將照片寄給顧客的郵費。
拍照的人絡繹不絕,最多時每個攝影師一天要用40卷膠卷,這意味著十多個攝影師一天要拍數千人。
“那個年代旅游并不普遍,顧客大多是來北京出差或探親訪友的?!崩钴娬f。也有一些拍攝者是在北京轉車,利用兩三個小時的間隙,從三公里以外的北京火車站直奔天安門快速留個影。
李軍記得曾見過一個年輕軍人,匆忙趕來,衣服都被汗打濕了?!八D車的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但是希望能拍個照?!崩钴娍粗约号臄z點前排著的長隊,又不想讓那個顧客失望,就把他帶給自己一個同事,滿足了年輕人的心愿。
1987年5月1日,遼寧省丹東汽車制造廠23對新婚夫婦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他們是在廠里參加了集體婚禮后來北京旅游的。新華社記者 鄭書福 攝
從儀式到愛好
1978年后,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彩色照片普及前,大北照相館提供黑白照片上色服務,很多顧客把上色后的照片放大了掛在墻上或擺在桌上。然而當時的色彩并不真實。李軍說,他們一般會問顧客,希望把衣服涂成什么顏色。
上世紀80年代,彩色照片開始流行。
1987年,25歲的李江霞坐了一夜火車,從陜西到北京旅游。在北京,她參觀了故宮博物院和明十三陵,最后到天安門廣場拍照。照片上,她穿著白色連衣裙,背后是藍天和紅色的天安門城樓。
拍攝這張彩色照片要花3元錢,相當于李江霞每月工資的十四分之一,但她毫不猶豫地支付了這筆錢,“那是我第一次出門旅游,我希望留個紀念?!?/p>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許多人會選擇在過生日、結婚或者家庭團聚時去照相館拍攝具有儀式感的照片,記錄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45歲的外企員工孟靜記得,小時候爸媽幾乎在她的每個生日都會帶她去大北照相館拍照,“那是每年慶祝生日必不可少的儀式”。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相機開始普及,這讓照相變得不再“奢侈”。
上世紀90年代初,白瑤琴和老公再次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們用自己買的照相機拍攝了與天安門的合照。照片里,她穿著黑色夾克,丈夫穿著長風衣,他們身邊的其他游客穿著紅色、藍色的羽絨服。
2004年6月1日,希望小學的學生觀看升旗儀式后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于小平 攝
攝影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業余愛好。2006年,孟靜在工作的第四年花了大約一萬元人民幣購買了一臺尼康D80相機。那個價錢幾乎是她兩個月的工資,但是她覺得“為了愛好花點錢值得”。帶著這個相機,她在此后的數年中拍攝了許多中國的名山大川,還拍到了法國的凡爾賽宮和柬埔寨的吳哥窟。
如今,在很多名勝古跡常??梢钥吹健般y發攝影族”,他們攜帶著“長槍短炮”專業攝影器材,定格眼中的美好。
2008年7月29日,從深圳來北京旅游的一對父女在天安門廣場留影。當日,距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10天。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多彩生活,花樣攝影
孟靜剛剛大學畢業時喜歡去影樓拍寫真,當時她愛穿西式禮服,裝扮成城堡里的公主,但近些年她迷上了漢服古裝照。
打開手機,她向記者展示了最新的收獲——“現在出行很方便,我利用周末時間去洛陽拍了這組唐裝照?!彼f。
位于河南省的古都洛陽距北京約800公里,乘坐高鐵不到4小時。她去的那家旅拍店租服裝、妝造以及拍攝一共花費大約400元,對于她的月薪并不貴。
已經退休的李江霞喜歡旅游,她的“行攝”圖冊里不僅有國內著名景點,還有英國、法國、比利時等著名地標。今年春天,她買了一套漢服,常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身穿漢服跳舞的圖片和視頻。
201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游客在天安門廣場花壇前留影。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隨著顧客需求的轉變,已經有103年歷史的大北照相館尋求轉型。他們今年推出的旅拍服務提供精美古裝,攝影師可以跟著顧客到天壇或者北海去拍攝。大北照相董事長李麗婷希望不久前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
“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在攝影棚拍攝,而是更愿意走出去,更注重現場的互動和體驗?!彼f。
但她表示,大北傳統的復古黑白照片仍然保留著,很多家長愿意帶孩子去拍攝自己小時候的同款照片。
“現在每年兒子過生日時我都帶他去大北照相館拍張照,就像我自己40年前拍的那樣?!泵响o說。她有時過年也會帶父母一起去拍全家福。
李麗婷告訴記者,他們甚至在考慮恢復照片上色的工藝,讓拍攝復古照的顧客有更多選擇。
她相信,不管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創新,照相館的服務都是無法替代的?!拔覀兊恼掌浻涗浟藥状袊说某砷L,在將來,我們也會繼續去記錄他們孩子們的人生軌跡?!?/p>
2024年9月25日,“祝福祖國”巨型花籃亮相北京天安門廣場,人們在花籃南側留影。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統籌:衛鐵民 劉暢
記者:白旭 岳媛媛 丁靜 強力靜 任超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