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0月10日電(記者劉佳敏)“母親大人膝下敬稟:兒出外不覺兩個月余矣,現在身體平安,不必掛念……我在前方要粉碎敵人‘圍剿’,爭取革命首先勝利,余言難敘?!苯?,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長征前夕毛澤東舊居——何屋,紅軍烈士易冠美的后代易克美,向于都縣第三小學的學生們展示著幾張“特殊”的家書復印件,學生們好奇地打量著,努力從紙張中辨認字跡。
這是易克美在“何屋”向于都縣第三小學的學生們展示家書復印件。新華社記者 劉佳敏 攝
這些家書是紅軍戰士易冠美寫給母親的信,不過百余字,卻記錄著一段紅色往事。易冠美出生于1908年,父親早逝,弟弟易鴻興參加紅軍后壯烈犧牲。為完成弟弟的革命遺愿,1933年,易冠美毅然辭別母親,奔赴前線,成為一名紅軍戰士。
在連天的烽火中,易冠美給母親先后寫了四封家書,關心母親的身體情況,訴說自己在部隊的近況,薄薄的家書傳遞著易冠美對家人深深的思念和對革命堅定的信仰。易冠美的母親仔細地將這些家書珍藏在鐵盒子里,每到深夜,就著昏暗的油燈一字一句讀信,未及讀完已然淚流滿面,信紙上斑斑淚痕。
“在我小時候,奶奶會把信從太奶奶的鐵盒里拿出來,念給我聽,我當時也不太懂,只覺得心情非常沉重?!币卓嗣勒f,后來她才明白,這是一種特殊的祭奠方式,在反復咀嚼文字的過程中銘記先輩的犧牲。
2021年3月,易克美和弟弟易克云將四封書信原件捐贈給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歷史博物館。前來參觀游覽的游客常在這幾封家書前駐足,“從這些家書中可以感受到先輩們的家國情懷,激發我們奮發向上的力量?!辈┪镳^工作人員謝稱英說。
這是游客在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歷史博物館參觀紅色家書。新華社發 邱奇華 攝
一封封紅色家書成為中國革命史的重要見證,歷經歲月沉淀,凝結在字里行間的拳拳家國情懷愈發厚重。
“叔臺在家中要做宣傳鼓動一班青年赤衛隊到前線來,粉碎敵人五次‘圍剿’才能保障土地利益?!边@是于都縣新陂鄉群聯村紅軍烈士歐陽洪長在1934年寫給叔叔歐陽榮發的家書,信中既問候了家人身體、關心家鄉農事,更表示希望叔叔能夠動員擴大紅軍,支持革命。
同年,歐陽榮發給前方的侄子回信,但可能因為部隊已開動,信件被退回。信中寫道:“知你在前方身體強壯,我們閱后心甚暢快……在前方要努力工作,爭取革命勝利?!苯Y尾,“革命勝利”四個大字尤為醒目。
這段穿越時空的對話字字滾燙,展現了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一對叔侄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侄讓叔信黨,叔讓侄事黨?!耙环饧視褪且欢渭沂?,而紅色家書既是家的故事,更是國的故事?!睔W陽洪長的繼子歐陽可輝說。
這是歐陽可輝在新陂鄉群聯村的家里展示歐陽洪長寫的家書。新華社記者 劉佳敏 攝
“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這是《長征組歌》的一段唱詞,也是易克美每每唱起情難自禁的選段。2015年以來,她加入以紅軍后代為主體的于都縣長征源合唱團,堅持隨團奔赴各地演唱,將祖輩的故事帶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