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馴水記-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2/02 14:17: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時代馴水記

    字體:

      水!中華民族極為深刻的集體記憶。

      在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中,書寫著一個又一個馴水的故事;在河湖廣布的中華大地上,留存著一個又一個治水的遺產:造福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澤潤關中平原的鄭國渠,壘石筑壩、砌石成渠的徽州堨壩—婺源石堨,集天山雪水滋養吐魯番各族人民的坎兒井等。它們,是中國灌溉文明和治水智慧的見證。

      這是2022年6月27日拍攝的位于河南省濟源市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調水調沙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對于水情復雜、水患嚴重、江河治理難度巨大的中國而言,治水如治國。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治水事業書寫著人民治水的英雄史詩:巍巍太行山上鑿出紅旗渠,滾滾長江水中筑起三峽大壩,滔滔黃河浪里建起小浪底水庫,治水事業蓬勃發展。

      這是2020年9月12日在河南濟源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水安全中的新老問題相互交織,治水面臨新課題:極端天氣事件呈多發態勢,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兩億多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未得到解決;一些地方“有河皆枯”,一些河流“有水皆污”,黑臭水體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長江“嚴重透支”,黃河“體弱多病”……水時空分布不均及由此帶來的水災害老問題尚待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的治理日益緊迫。

      馴水!治水!興水!

      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明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書寫中華民族治水安邦、興水利民的新篇章。

      這是2012年7月24日拍攝的三峽大壩。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七大流域戰勝一次又一次洪澇災害,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開創調水壯舉,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守護“中華水塔”,河湖長制全面建立,江河水質全面改善……治水之害、興水之利、保護生態、人水和諧,成為新時代馴水最鮮明的特點。

      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的治水成果!

      游客在“中央水塔”秦嶺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內參觀游玩(2020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站在“中央水塔”秦嶺最高峰太白山巔,耳畔響徹“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的錚錚誓言——江河安瀾,潤澤民生!

      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上的紅旗渠總干渠(右)(2019年7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一)

      善治國者必重治水。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洪澇災害多發。史料記載,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全國發生較大洪水災害1092次,發生較大旱災1056次,幾乎平均每年都有洪旱災害發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始終把治水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不斷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但洪澇干旱仍是我們面對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50年前,新華社記者郭超人在其長篇通訊《馴水記》中寫道:“為了取得生存和發展,人們不得不同水展開年復一年的戰斗?!?/p>

      在新疆吐魯番,當地農民正沿著地下渠道檢查水流情況,以保證農田生產用水(1963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方 攝

      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暴雨和洪澇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

      2021年,黃河中下游發生1949年以來最嚴重秋汛;

      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發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

      2023年,海河流域發生1963年以來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

      2024年,我國大江大河發生26次編號洪水,刷新1998年有資料統計以來最高紀錄。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面對洪澇災害的新特點、新挑戰,必須堅持風險意識、底線思維,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游客在小浪底出水口前感受“浪底云煙”的魅力(2006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始終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出“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寧可十防九空,也不能萬一失防?!比ΡU先嗣袢罕娚敭a安全,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詮釋!

      2024年7月,陜西秦嶺山區遭遇強降雨,藍田縣輞川鎮的甘家坪、紅門寺、七安子、核桃溝、西河等五個村受災嚴重。

      “眼看著河里的水漲高了3米多,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雨!還好鎮村干部提前把我們轉移到了安全地點?!闭f起當時的情形,部分村民仍心有余悸。

      一位年邁的村民說,剛開始大家都不愿意走,覺得在這里生活幾十年了,不會有什么大問題,但鎮村干部極力勸說,果斷轉移,沒想到剛到避災點一會兒,家里的房子就塌了,“多虧了他們,不然命都沒了!”

      輞川鎮黨委書記劉娜告訴記者,接到災害性預警信息后,鎮村干部深入村組,對危險區域的群眾采取集中轉移、投親靠友等方式妥善安置,確保應轉快轉、應轉盡轉,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每一場抗洪阻擊戰、攻堅戰,都是一次對抗洪救災能力的檢驗。

      2024年6月28日,長江中游干流九江水文站漲至警戒水位,長江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九江水文站下游約10公里處,是被江水包圍的長江第三大居住島——江新洲,其41公里長的防洪堤經受著咆哮而至的洪水考驗。

      水位快速上漲。7月2日,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所在的江新洲洪水防御應急響應升至最高級別的I級,一天需要上千人參與巡堤護堤,島上干群全員上陣,人手依然捉襟見肘。

      “回家去抗洪!”前往江新洲的渡輪隨之變得繁忙起來,成百上千在外的游子聞訊返鄉防汛。

      整個夏天,被洪水包圍的江新洲成功抵御了長江3次編號洪水的輪番襲擊。

      江新洲防洪長城的堅固,既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抗洪大軍有效守衛,也受益于三峽水庫等長江上中游水庫群的聯合調度和攔洪運用。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測算,今年長江發生1號、2號編號洪水期間,三峽水庫攔洪126.8億立方米,降低中下游干流水位0.7米至3.1米,減輕了沿線防洪壓力。

      “長江流域水利工程聯合調度的規模、范圍不斷擴大,總數從2012年的10座增加到目前的127座,其中控制性水庫53座,通過調度水工程攔洪削峰,使得洪水應對更加主動?!遍L江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局局長徐照明說。

      兩年前的2022年,長江流域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旱情時,水利部門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保障了1385萬人飲水安全和2856萬畝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長江流域的防汛抗旱,是全國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的典型縮影。

      不斷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使我國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困擾我國數千年的大水大災難、大旱大饑荒狀況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國各類水庫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萬座,總庫容從200多億立方米增至近1萬億立方米,5級以上江河堤防達到32.5萬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

      與上個十年(2004—2013年)相比,最近十年(2014—2023年),我國年均因洪澇死亡失蹤人數減少了70%,洪澇災害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0.51%降至0.24%。在洪澇災害面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更好保障。

      這是位于京冀交界處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無人機照片,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陳鐘昊攝

      (二)

      初冬時節,冀中大地寒氣漸濃。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付書明看著院子里的7口大水缸,感慨道:“以前喝水全靠這幾口大水缸,南水北調讓它們‘退休’了!”

      “以前的水又苦又咸,現在的南水甘甜好喝?!眮淼胶邶埜哿饔虻暮颖笔『馑?、邢臺、邯鄲、滄州等地采訪,記者時常聽到當地百姓對南水叫好。

      黑龍港流域是黃淮海平原鹽漬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地下水苦咸、高氟。曾經,很多百姓因長期喝高氟水,導致滿口發黃的氟斑牙。南水北調中線通水,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擺脫了氟超標水的困擾。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禹說,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II類標準。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北省10個、河南省14個省轄市用上了南水。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累計調水超過760億立方米,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水源。

      這一超級調水工程的設想,早在1952年就已產生。這年深秋,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p>

      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是我國的基本水情。把南方的水調入北方,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夙愿。

      改造山河的驚天地、動水系之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新的探索。

      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數十萬建設者持續奮戰,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陜西安康市境內的漢江景色(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串連,構建起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初步形成了“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

      正如多年前一位工程技術人員豪邁的話:“長江向東海白流了幾百萬年,現在咱們要讓它回頭北上,逼它爬樓梯,翻山嶺,去澆灌祖國北方的土地!”

      郭超人的《馴水記》中寫道:“把大量的南水調到北方,徹底改變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不平衡狀態……這還只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幅理想的畫圖。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說,這決不是十分遙遠的未來,而是正被人們雙手創造著的現實?!?/p>

      在新時代,《馴水記》中理想的圖畫一步步變為實景。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水關乎發展,更關乎生存。不少農村群眾吃水難、吃好水難,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心心念念的牽掛。

      引洮河之水潤澤干旱大地,甘肅人民期盼了半個多世紀。1958年,甘肅曾啟動引洮工程,后因財力、技術等原因停工。時隔48年后的2006年,工程再次啟動。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考察,在渭源縣元古堆村馬崗家,從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嘗了嘗,水的滋味讓他緊鎖眉頭??疾熘?,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叮囑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2021年9月,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通水,隴原大地近600萬人受益。

      漾漾清流潤民生。

      十多年來,我國2.8億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歷史性解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絕大部分農牧民告別了上山背水、到遠處拉水的生活。

      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村民拉巴告訴記者:“五年前家里通了自來水,修的沖水廁所干凈、沒有異味,真好!”

      “南水北調過邢臺,風景秀麗唱牛城?!薄翱囫ぜ滋煜碌母善缕?,有洮河水變成金窩窩?!薄咴L調水工程沿線,擰開農民家中的水龍頭,到處都能聽到受水區人民生活因水而變的由衷感慨,到處都能聽到送水區群眾愛水護水的故事,到處都能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溫暖。這種溫暖正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在南水北調東線采訪,將無人機升到空中,記者看到了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震撼一幕——

      這是2023年8月9日航拍的位于棗莊市臺兒莊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棗莊段)兩岸景色(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建成的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的國家水網骨干輸排水通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五大水利工程出現在顯示屏的同一個畫面里:大運河上船舶南來北往,灌溉總渠和入海水道使淮河之水東流入海,長江之水經泵站抬升實現南水北調。

      如今,一張更加科學的國家水網正在加快成型。引漢濟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環北部灣廣東、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網骨干工程,黑龍江林海水庫等一批重大水資源配置和調蓄結點工程開工建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會載入千秋史冊?!?/p>

      陜西延川縣黃河盤龍灣景色(2020年9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三)

      今年夏天,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詹劉險工的堤壩上,記者遇到了70歲的巡堤員詹水兵。

      說起渭河的變化,這位精神矍鑠的老漢有一肚子話要說。

      “變化大了!過去就是土土壩、泥泥路,堤壩上是荒草坡,每年巡堤查險,鉆在比人還高的荒草叢里,得帶個鐮刀先割草。再一個,過去造紙廠、化工廠的污水排入渭河,河里的抽沙船經常漏機油,水面上漂著油點點,河水黑臭惡臭,水里魚都沒有,人也不愿到河邊來?!闭f話間,詹水兵手指向旁邊新修的寬闊河堤說,如今這里成了景觀大壩,傍晚人們過來乘涼、散步,河邊不時飛來過去少見的白鷺、蒼鷺等水鳥。

      穿過陜西省寶雞市城區的渭河景色(5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從黃河到長江,再到淮河、海河、珠江,記者沿水一路走訪,聽到不少“臭水河”“荒草灘”“斷流河”在近些年整治后大變樣的故事:湖南省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曾經是非法砂石碼頭,如今已經整治復綠,盡顯生機;江蘇南通五山地區曾經臟亂差的環境發生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黃河實現連續25年不斷流,黃河口水質明顯改善并穩定在II類;穿行于戈壁大漠的黑河尾閭東居延海實現連續20年不干涸……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一段時間里,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大量污水直排江河,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江河湖泊受到傷害,水污染問題在不少流域不同程度存在,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2014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劣質水占有相當比例。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盎眴栴}突出,長江經濟帶內30%的環境風險企業位于飲用水源地周邊5公里范圍內。

      ——黃河體弱多病,人水矛盾突出。2018年黃河137個水質斷面中,劣V類水占比達12.4%。渭河一度被稱為關中排污的下水道,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成了臭水河……

      人民群眾對清澈水質、優美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水污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

      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2023年3月4日攝)。新華社發(王琦攝)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場碧水保衛戰在新時代打響——

      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行排污許可、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等措施,污染企業紛紛“關、轉、搬”。

      2016年以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陸續實施,全國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了守護人。

      理念一變天地寬。湖北省石首市位于長江“九曲回腸”段,記者在這里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臨江化工企業,產業規模居世界前三,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但也是排污大戶,嚴重污染問題多年難以解決,周圍群眾苦不堪言。環保部門動真格嚴查,開出了2700多萬元的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保罰單”,倒逼企業關閉污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最先進的治污裝置,解決了多年的污染問題,同時推動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一舉兩得。

      這樣的故事,印證了一個道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2020年7月31日拍攝的三峽樞紐工程鳥瞰圖(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杜華舉攝

      污水變清,碧水長流。

      目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江河水質全面改善,越來越多的河流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行走祖國各地,記者看到眾多江河煥新、古泉復涌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湖泊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流正在成為人民群眾親水樂水的幸福河——

      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水流貫通,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的河流恢復全線通水。河南輝縣百泉沉睡18年后復涌,“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景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區”華北地區地下水位總體回升,白洋淀淀區面積從2017年的170平方公里擴大到近300平方公里,水質再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烏梁素海生態蝶變,進一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這樣的景象,正是新時代馴水所展現的輝煌成果!

      11月30日拍攝的丹江口大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幾千年來,桀驁不馴的黃河始終是中國人民的心頭大患。

      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次,改道26次,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治理黃河始終是治國大事、難事,水利專家為此絞盡腦汁。

      “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泥沙?!秉S河之害,害在泥沙。治黃專家喻權剛告訴記者,幾千年的治黃策略主要采取“疏堵結合”的原則,漢朝王景采用內外雙重堤壩之策,明朝潘季馴創造“束水沖沙”、長堤之上建溢流壩等辦法,但都沒能找到治黃之本。

      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系統治理,立足于構建人水和諧的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統籌處理水與其他自然要素、經濟社會行為的關系,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新時代黨領導下治水事業的鮮明底色。

      在陜西省延安市洛川槐柏鎮度古村“飛天”蘋果基地灌溉示范點,節水滴灌系統正在為果樹灌溉(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黃河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黃土高原。其中,陜西北部的榆林、延安地區,曾經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黃土裸露,是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常常大風起時沙飛舞、暴雨過后泥水流。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而水土保持則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

      “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么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干。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逐步改善局部小氣候?!痹诹暯娇倳浻H自謀劃、領航定向下,黃土高原生態治理進入全新階段。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一路上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不到34%提高至63%以上,黃河含沙量近20年累計下降超過八成。

      陜西神木侵蝕與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進行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項目(6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黃土高坡上種樹絕非易事,但總有一種精神不輕易放棄。在延安市宜川縣黃河西岸,活躍著一支“懸崖造林隊”。20年來,他們奔波于山峁峭壁,在黃河懸崖上種樹。沒有路,他們爬;沒有土,他們背;沒有水,他們從黃河往上運。自2004年起,這支“懸崖造林隊”種下近4萬畝、至少280萬棵樹,其中,1萬多畝種在水土極易流失的懸崖、陡坡等生態脆弱區。

      在懸崖上種樹,危險可想而知。為了安全,有時他們用大錘在崖頂打下至少1.5米深的鋼釬,繩子一頭拴在鋼釬上,一頭綁在隊員身上,把人順著崖壁吊下去。

      說起種樹的危險和艱苦,隊長王永紅說:“我們想給子孫后代造點福。只要還有一寸荒山,我們就把種樹進行到底!”

      黃河奔流,兩岸青山綿延。世人驚嘆:黃土高原主色調歷史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

      變綠的,不只是黃河兩岸。

      1998年新華社播發的消息《長江上游仍在砍樹》中寫道:雅礱江下游兩岸目前僅存些殘次林木,水土流失嚴重。當地老鄉說:“每一場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現在變成‘黃河’了?!?/p>

      如今,經過多年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趨勢發生了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折。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區,變身為綠色“聚寶盆”,呈現出“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位于福建長汀縣的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曾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裸露在外,遠遠看去是一片紅色的荒山,因而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然而,就是這個曾經連樹木都很少看到的地方,經過治理,如今已是滿山郁郁蔥蔥、水中天鵝暢游、林間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象,實現了“火焰荒山—綠水青山—花果滿山—金山銀山”的歷史性轉變。

      2023年12月7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簽約。近日,水利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從東北黑土區到西北沙漠邊緣,從黃土高原到江南丘陵,從西南山區到東南沿海,各地堅持系統治理,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之路,水土流失之地實現了“以綠固土,讓水變清,水土生金”。

      統計顯示,全國水土流失狀況連續實現面積和強度“雙下降”:2023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62.76萬平方千米,與2011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超過十分之一。

      上圖是西藏工程勘察隊鉆探組在選定的拉薩水力發電廠廠址(1955年10月31日整理)。新華社記者任用昭攝;下圖是西藏藏木水電站(2018年10月26日攝)。新華社發(董志雄 攝)

      (五)

      蒼翠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間,平湖橫出,碧波蕩漾。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境內,坐落著雅魯藏布江干流首座大型水電站——藏木水電站,這里海拔3300多米。

      10年前的2014年,歷時近8年、總投資96億元的藏木水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拉開了雪域高原綠色能源開發的新篇章。

      孕育了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01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1.76億千瓦,均位居全國首位。

      讓青藏高原豐富的水能造福更多人民,是我國水電開發者的夢想。然而,這里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山連著山,溝挨著溝,水電開發難度極大。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水電開發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們,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在雪域高原續寫新的馴水故事。

      2021年,總裝機66萬千瓦的大古水電站投產發電;2022年,裝機120萬千瓦的金沙江上游首座水電站——蘇洼龍水電站全部投產運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實施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計劃……

      上圖是納木湖鄉巴朗村女牧民阿才在河中破冰取水(1990年攝)。新華社記者馬競秋攝;下圖是西藏拉薩達孜縣(現達孜區)朗熱村的兒童在用自來水洗臉(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高原水能資源優勢轉化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自2015年首次“藏電外送”以來,截至今年9月30日,西藏已累計實現水電等清潔能源外送超過154.22億千瓦時,覆蓋我國華東、華中、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助力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大型水利工程是對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全方位考驗,在施工條件復雜的高原之上開展如此規模的水電建設,背后正是我國在水利工程領域的科技進步。

      江蘇省的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源頭,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

      81歲的江都水利樞紐變電所原所長陳威回憶道,過去每每遇災,路有餓殍,老百姓流離失所。懷揣著治水救民的信念,他和成百上千的“馴水人”每天都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大家吃住在河道上,夏天忍蚊蟲叮咬,冬天受刺骨寒風,但沒人叫苦。技術人員研制出真空破壞閥進行斷流,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在淮河上建成了江都抽水站。

      歲月流轉,碧水映青山。今天,我國水電工作者不斷向水電技術高峰邁進。

      在1994年建設三峽工程之前,我國還不具備制造35萬千瓦以上水電機組的能力,但2021年底首批機組投產的白鶴灘水電站,采用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并首次實現全部國產化。中國水電人花了30年時間,在重大水電裝備制造關鍵技術上迎來歷史性跨越。

      站在宏偉壯觀的混凝土雙曲拱壩上,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何煒感慨萬千:“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從三峽工程到白鶴灘工程,我參與了兩個世界級水電工程建設,見證了中國水電技術的騰飛?!?/p>

      鳥瞰長江干流金沙江攀枝花至宜賓近800公里江段,中國三峽集團在這里梯級滾動開發運營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座“巨無霸”水電站赫然入目,它們與三峽、葛洲壩水電站的梯級6庫聯合調度,“一滴水發6次電”,實現了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說,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水工技術實現從跟隨模仿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一批巨型水電項目建成運行,標志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和建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1998年8月21日下午,一條漁船擱淺在湖北省嘉魚長江大堤桃紅險段江面上。解放軍南海艦隊特種團裝甲連官兵奮力將危船拉到安全地帶。李亞舟、牛志軍攝

      (六)

      節水優先,科學治理??萍紕撔聻樾聲r代循環用水節水打開了新大門。

      機械臂“撿”出固體垃圾,微生物“吃”掉有機污染物,次氯酸鈉“殺死”細菌和病毒……經過一整套流程,原本渾濁的污水變得清澈透明。

      在四川內江市謝家河再生水廠內,每天都有大量城市污水上演如此“洗白”過程。這些再生水除了被用于工業循環冷卻水,還被用于公園景觀補水、道路沖洗等,極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近年來,包括再生水在內的非常規水源利用正在全國加快推進。統計顯示,我國已建成50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廠。2012年至2023年,全國非常規水源利用總量從47.56億立方米提高到212.3億立方米,占全國供水總量的比例從0.8%提高到3.6%。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缺水的國家來說,節水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8%的人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00立方米左右,遠低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打開水龍頭就是嘩嘩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區也是這樣,人們的節水意識慢慢淡化了?!薄叭绻盟悸凡桓淖?,不大力推動全社會節約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夠用?!绷暯娇倳浫绱藦娬{。

      黨的十八大將“建設節水型社會”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今年5月1日,我國首部節約用水行政法規——《節約用水條例》正式施行。

      節水控水行動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改造,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大力推廣節水工藝和技術,實現工業節水減排;從嚴控制高耗水服務業用水……

      農業是我國的“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越高,說明灌溉水利用的效率越好。如今,我國這個系數已從10年前的0.530升至0.576。數值變化的背后,是我國灌區節水改造,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噴灌微灌等先進技術的巨大進步。

      工業節水減排方面,產煤大省山西等地積極探索更多的再生水循環利用方式,鼓勵將礦井水處理達標后回用于工業、農業和生態用水,讓高耗水企業成為節水型企業。

      數據顯示,與2014年相比,我國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各降41.7%和55.1%。根據典型調查,我國石化、火電、造紙、鋼鐵、紡織五大高耗水工業行業先進企業節水水平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節水產業?!薄包S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卸嗌贉荻嗌兖x?!绷暯娇倳泴膰缽募毠芎盟Y源念茲在茲。

      2014年以來的10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用水總量總體穩定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

      國家用水“賬單”雄辯地證明,在“節水優先”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國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

      7月2日,巡護人員在同馬大堤宿松段巡堤查險(無人機照片)。同馬大堤宿松段全長60余公里,是長江進入安徽省的“第一站”。新華社記者周牧攝

      (七)

      水脈連著文脈,水運連著國運。

      “上善若水”“智者樂水”的人生感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生觀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人生豪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人生思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人生哲理……水,早已成為中華文脈的代表性符號。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上下求索,同水患作斗爭,同江河共奮進,鍛造了自強不息的堅韌品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水文明,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成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歷史上很多興和衰都是連著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p>

      治理江河,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系到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關系到中華文明的綿延。

      江河萬古流,天地煥新顏。

      新時代馴水,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治水實踐與智慧,是中華民族治水思想與實踐的創新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無懼風雪鑒未知,長空萬里探山河。改革開放發展的新長征中,我們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關。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兌現一個又一個承諾,成就新時代偉業。新時代馴水無疑是啃下的又一“硬骨頭”。

      從雪域高原奔跑的藏羚羊,到更新繁盛飛越秦嶺的朱鹮;從綠意盎然的塞罕壩草原,到生機勃勃的金牛島紅樹林;從傳承千年的吐魯番坎兒井,到綿延水脈的大運河,神州大地繪就錦繡畫卷。

      新時代馴水的碩果,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記者沈虹冰 劉詩平 張京品 秦華江 梁建強 劉彤)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