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尋舊憶,炊煙駐夢回。
3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像兒時放學回家那樣,遠遠望見炊煙,腳步就會不自覺地歡快起來?!翱?,煙筒冒煙,媽就在家”,然后滿腦子都是飯桌上的美味:一碗燉酸菜、幾棵大蔥、金黃的小米飯……我曾無數次夢回這里,指著那些炊煙說:你看,那就是我的家。
每次到牧區和農村,總會下意識地尋找那熟悉的炊煙。草原的清晨,蒙古包上的炊煙伴著朝陽升起,這是牧民一天的開始??匆姶稛?,我便知道,巴特爾大叔應該正在煮著香濃的奶茶,切著鮮嫩的手把肉。
今天,新的事物與觀念如潮水般涌入。天然氣、煤氣代替了柴火,曾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升騰在鄉村上空的炊煙,正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回故鄉,許多房子都已煥然一新。紅磚堆砌的院墻整齊又美觀,房頂上,太陽能采暖設備有序排列。屋內,锃亮的地板干凈整潔,廚房里,與城市別無二致的鍋爐、煤氣灶等現代廚具一應俱全。不過,仍有一些人家保留著土灶和大炕。
炕燒得太燙了,我從炕頭挪到了炕梢,和鄰居嫂子聊著家常,回憶著“煙熏火燎”的往事。我們小時候,炊煙可是溫暖的象征,為了讓炊煙多在土炕里待一會兒,大人會將煙囪口用磚頭或者土坯擋住一部分,讓炊煙附著的熱量更多地留在炕里。那時候,炊煙不斷,就能看到穩穩當當的家。若一日不見炊煙,則家里就會顯得冷清。
嫂子說:“現在雖然有了新的取暖方式,但到過年還是想把大炕燒起來,蒸豆包、做豆腐、燉殺豬菜……灶里有火,鍋里有肉,煙筒冒煙,那才是過年的樣子!”
我逗她:“可我記得有一年冬天,西北風倒灌回煙囪,你正做飯,被嗆得直咳嗽……然后一邊抹眼淚,一邊嘟囔,啥時候不燒炕了,這輩子就沒白活!誰想到,你現在又愿意燒炕了?!?/p>
嫂子和我都笑了。我們笑得恣意。
“誰說不是呢,以前最怕被人說‘土’?,F在老鄉們反而靠‘土’致富!”嫂子說,村里發展農家樂,她家散養的土雞和土雞蛋,成了搶手貨?!霸圻@土雞,吃的是自家種的糧食,在院子里到處跑,肉緊實得很,下的蛋更是營養豐富?!鄙┳幽樕吓懒税櫦y,眼睛里閃著光。
她拿起炕上的一把小笤帚告訴我,村里很多婦女冬天也閑不住,手工編織笤帚、掃帚,每天能收入二三百元,精美的手工品賣到了韓國和日本。不少年輕人看到這個市場,回村搞起了直播帶貨,可有的嫂子們忙了。嫂子選了一件得意作品拿給我當新年禮物,我滿心歡喜地收下。
我在村里走一走,燒炕的人家寥寥無幾,但走到哪家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融融暖意。清潔能源成為了鄉村生活的新寵,太陽能熱水器在屋頂整齊排列,沼氣池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農人們將秸稈、牲畜糞便等廢棄物投入其中,經過發酵轉化為清潔的燃氣,用于烹飪、取暖,既環保又經濟。
往昔炊煙所代表的煙火氣,是質樸的、帶著泥土芬芳與柴草氣息的。如今,炊煙在以另外的形式出現,以另一種形式蓬勃生長:廣場上人們的歡聲笑語,是新農人社交的煙火氣;現代工具烹飪出的美食佳肴,是便捷生活的煙火氣;網絡直播間里,新農人們對著鏡頭,手中拿著自家的農產品,熱情地推銷,那是與時代接軌的煙火氣;家中擺放的嬌艷花卉,為生活增添了一抹詩意的煙火氣。
今年過年,微博上有個話題很熱——什么傳統能打動“00后”。我也常想,互聯網時代的孩子們,他們的記憶中會留存些什么?“炊煙”這個詞對于他們來說,能像我們這樣感覺到溫暖嗎?他們會有“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執念嗎?每代人的記憶都會不同,我們只希望日子慢些,再慢些,人們在追逐新事物、擁抱新變化時,別忘記感受人間煙火。
炊煙,恰似一首悠揚的古老牧歌,旋律雖漸飄漸遠,那動人的音符卻在我們心間縈繞不絕。與炊煙作別,雖帶著一絲對往昔的眷戀,卻也見證鄉村正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奔赴現代化。我深信,未來新農人的生活,還會不斷燃起新的火苗,滿溢希望之光。(記者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