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錯處,鄉村煥新時。
乙巳春節,人們共享當下溫暖情感,憧憬未來美好生活。光影間,一幅幅新時代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鄉村振興:新春沃土里希望生長
春節前夕,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段村蔡文明家中,他正和家人一起忙活著備年貨,做燒肉、炸丸子、酥肉……滿屋飄香,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歡歡喜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圖片由AI生成
以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助力肉羊養殖提質增效,段村總能抓住產業發展的機會。段村借助鄉村振興東風,對羊產業擴量提質,錨定打造“黃土高原廢舊窯洞生態養殖示范樣板”目標,通過校地合作,邀請山西農大教授來段村肉羊養殖場進行指導,改造10處院落40間廢舊窯洞,配套改造園區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建成了存欄3000只羊標準化養殖示范園區,新建了四座智能化養殖大棚,在養殖區安裝攝像頭,對肉羊生長、進食、產犢進行監控,為羊建立檔案資料,推動肉羊產業向“數字化”邁進。
圖片由AI生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要產業建設根基牢固,也要人民生活品質有保障。近年來,段村接入了城市供水管網,自來水入戶全覆蓋;實現動力電、5G網絡全覆蓋,全村生產生活用電和通信有保障;家家還改建了水沖式衛生廁所,鋪設了排污管道;村民通過煤改電獎補,實現了冬季取暖清潔化。
圖片由AI生成
如今的段村,寬敞的休閑小廣場上,村民們坐在亭下閑話家常,肉羊養殖場里羊群一只只膘肥體壯,正在圈舍內悠閑地吃著草料,羊肚菌在現代化設施大棚里萌發菌絲……
■破繭重生:受災鄉村暖意融融
春節期間,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一派喜氣洋洋的熱鬧景象。寫春聯、送福字、敲鑼舞獅……濃濃年味撲面而來,村里的“百姓廣場”上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村民們在歡聲笑語中喜迎佳節!
圖片由AI生成
依靠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第六埠村早已恢復往日的生機。因2023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災,這里的1萬多畝田地、2000多個大棚被淹沒。加速推進災后重建,修復水毀基礎設施、進行道路修復,提升改造種植農業基礎設施……一年多以來,第六埠村干勁滿滿。2024年,村民杜洪剛一家申領了補貼款和保險賠款,13畝玉米地和2個蔬菜大棚很快恢復生產。如今,大棚里的第二季茼蒿也收割完賣了錢,家庭收入達到了受災前水平。
圖片由AI生成
不僅要兜牢民生底線,還要讓百姓生活更上一層樓。第六埠村以農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新圖景。2024年以來,第六埠村著力打造“京津蔬菜第一村”品牌,探索“單位采購、社區團購”銷售模式,并依托鄉村“創富工坊”進行蔬菜展示和銷售,蔬菜產量突破6000萬斤。
圖片由AI生成
同時,第六埠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多條研學路線,把市民游客引進來,讓特色農產品銷出去,助力鄉村振興。2024年共計接待900多個研學團隊,村集體收入同比2023年翻了一番。
■農文旅融合:山水間的發展新篇
春節期間,李發順全家將上下兩層的小院拾掇得干干凈凈。門口掛起的紅燈籠格外亮眼,院子里點綴著中國結、“福到我家” 平安福掛件,還有幾副紅對聯,二樓圍欄上金黃的玉米掛滿了一溜兒,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氛圍。
圖片為AI生成
李發順家在云南省騰沖市司莫拉佤族村,這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聚居村寨。這里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濃郁的佤寨風情,近幾年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
司莫拉在佤語里的意思是“幸福的地方”,從以前的貧困村到現在的4A級旅游景區的轉變,很大一部分是靠該村的旅游業發展,古色古香的原生態民族村寨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采用“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圖片為AI生成
如今,在旅游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昔日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的佤族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調動了他們共建特色村寨、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也使傳統古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春佳節,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濃濃的年味不斷在鄉間升騰,村民們滿懷信心和憧憬,讓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導:張寶亢
作者:王安浩維、趙彩琳、劉潤芝、胡震澤、徐偉、趙雪
AIGC技術:賈云鵬、莫雪淳、鄭曉發
技術支持: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