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影像記憶丨“剛毅堅卓”寫青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4 18:27:02
來源:新華社

抗戰影像記憶丨“剛毅堅卓”寫青春

字體:

  在中國教育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奇跡:明明是“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新華社發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師生被迫南遷,先聚長沙,再因戰火逼近,一路輾轉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師生們組建“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遷至昆明。這是旅行團成員徒步經過貴州鎮遠鵝翅膀(翻拍照片)。

  昆明城北的茅草屋成了教室,此后8年,弦歌不絕。學校沒有一座高樓,卻大師云集。在這里,陳寅恪的深邃、華羅庚的敏銳、聞一多的激昂……匯成最動人的音符,激勵著戰火中的年輕人。

  “西山蒼蒼,滇水茫茫。

  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是衡岳瀟湘。

  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

  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都要我們擔當!

  同學們,要利用寶貴的時光,要創造偉大的時代,要恢復失掉的家鄉!”

 西南聯大學生在上課(翻拍照片)。

  西南聯大學生在做實驗(翻拍照片)。

  馮友蘭在防空洞中完成《貞元六書》,以“貞下啟元”喻民族復興;華羅庚一家居住在郊區一個牛圈的二樓,在與“?!惫参璧娜兆永镢@研數學;曾昭掄一邊研究火藥配方支援前線,一邊在報刊撰寫軍事評論;因為路途遙遠,很多教授都要步行十幾公里來校上課,周培源“單騎走聯大”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華羅庚和家人在昆明的住宅前留影。新華社發

  周培源教授騎馬照(翻拍照片)。

  老師們的一言一行深刻影響著聯大學子,他們在課本與槍炮的交響中書寫著青春。校歌《滿江紅》中“千秋恥,終當雪”的吶喊,化作800余名學子投筆從戎的壯舉:他們中有的人穿上軍裝,血戰滇緬公路;有的人以筆為劍,在報刊上剖析時局,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學生社團“高聲唱歌詠隊”在街頭演出,歌聲刺破陰霾,將希望種進每一顆年輕的心。

  從1938年開始至1946年北返,聯大師生在昆明度過了八年患難與共的歲月。離別前,師生在校園豎起紀念碑,馮友蘭執筆題下:“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字字千鈞,將這段歷史鐫入山河。

  這是在云南師范大學拍攝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2025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這是北京大學在其校園內復制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2025年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西南聯大是一座曠代卓絕的學術殿堂,也是一首傳之雋永的雄壯史詩。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堅韌成長,在顛沛流離和敵寇轟炸中艱辛磨煉,聯大精神早已超越時空。它向世界宣告,文明的韌性,不在于一磚一石的堅固,而在于一群人在絕境中依然相信知識的力量,在廢墟上執拗地播種未來。

  如今,位于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當年的教室依然佇立?!皠傄銏宰俊钡男S柷?,不斷有操著天南海北口音的青年駐足沉思。

  剛毅堅卓的青春,以新的姿態,浴火重生。

  2025年4月10日,在云南師范大學,學生們走過西南聯大教室舊址。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2025年4月10日,在云南師范大學,學生們從西南聯大紀念館走出。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主筆:張鋮

  記者:陳欣波

  編輯:章磊、劉金海、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