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琉璃河遺址探尋北京“城之源”-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16 18:00:49
    來源:新華社

    走進琉璃河遺址探尋北京“城之源”

    字體:

      北京琉璃河遺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被學界公認為西周燕國都城和始封地、北京地區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遺跡,今年4月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地跨大石河北岸董家林、黃土坡等多個村莊,琉璃河遺址是燕山南麓地區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它也是目前北京地區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頭,被譽為北京“城之源”。

      自1945年遺址被發現,多輪科學考古發掘在此開展,逐漸揭開燕都的神秘面紗。2019年至今,經過系統性勘探、發掘和研究,琉璃河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又增添了生動注腳。

      這座“城”遠比想象中龐大

      從北京市中心驅車約一個半小時,就可抵達琉璃河遺址城北發掘區??脊盘椒嚼?,密密麻麻的編號標記著堆積的地層,仿佛歷史在不動聲色間留下的印記。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來說,“最激動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這里。

      鳥瞰琉璃河遺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我們通過歷時約三年的勘探和發掘,新發現了外城壕和外城墻,明確了琉璃河遺址外城的存在?!蓖蹙д驹诎l掘現場介紹道,根據外城壕的位置推測,城址規模由原來不到60萬平方米擴大到了約百萬平方米,“原來西周封國也可以有如此復雜的城址結構?!?/p>

      此輪考古前,琉璃河遺址已發現一重城墻。有部分學者認為,城址面積較小,結構簡單,可能還存在外城。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外城墻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2019年開始的考古,探明了北段、東段外城壕遺跡長度約1020米,其中北段外城壕南側發現了外城墻遺跡。從外城墻向南眺望,約350米開外,便是內城墻北段的位置,二者方向一致。自此,燕都的內外兩重城垣,在3000余年后“重見天日”。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出的外城墻和外城壕北段(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兩重城垣的明確,在西周封國遺址考古中尚屬首次,而在西周王朝中心周原遺址中也存在著相似的城圈結構和城市方向。王晶認為,這說明西周時期王朝的中心和封國在城市設計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出的外城壕北段遺跡(2025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了解西周,不只要了解中心,也需了解封國。燕都的兩重城垣是西周分封制下國家治理、邊地統治的有力見證?!蓖蹙дf,正是在這個時期,處在邊地的北京逐漸融入中原文明。

      從“一隅之地”到“一國之都”

      置身琉璃河遺址,可一窺3000余年前燕都經歷的斗轉星移。這一切的開端,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城市營建。這場營建,讓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從中原傳至邊疆,推動了北京地區逐漸從“一隅之地”發展為“一國之都”的關鍵轉變。北京地區自此開啟了城市化、華夏化的進程。

      在遺址城北發掘區,外城壕和外城墻基址、祭祀坑中的完整動物骨骼、豎穴土坑墓等遺跡彼此交疊,揭示著城墻和城壕從建設到廢棄,再被灰土填埋,又被新建墓葬打破、覆蓋的過程。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大型貴族墓M2401出土的馬轡飾(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史記·燕召公世家》曾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20世紀80年代,燕侯墓地出土的克盉、克罍中記載的“令(命)克侯于匽(燕)”等內容,說明太保召公受封后,留在周王身邊輔佐朝政,他的兒子克當了燕國的君侯。

      然而到底是誰建設了燕都?召公是否到過燕地?這些問題是了解西周分封制的重要線索,仍需考古厘清。

      本輪考古,位于城址東南的M1902小型貴族墓出土了作冊奐器組合——尊、卣、爵、觶、鼎。這五件青銅器中均鑄有含“太保墉匽(燕)”四字的長篇銘文,意為“太保召公來到燕地建設都城”?!疤\唷便懳牡某霈F,證明燕都的營建者就是召公本人。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作冊奐青銅器組合及其銘文(拼版照片)。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我們對M1902墓葬進行了系列樣品的取樣,并進行高精度定年的嘗試,揭示了營建燕都的時間范圍?!蓖蹙дf,“這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獻,它實證了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p>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出的二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局部(2025年4月27日攝),可見清晰的夯土層。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內城中心偏北處,總面積超過2300平方米的二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持續四年的發掘后赫然顯露。如此規模下,支釘板瓦、刻辭卜甲等西周高等級遺物接連出土,外界猜測這里可能是燕侯宮所在地。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出的二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2025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建筑基址的正南方和東北方,各有一大型夯土井?!拔髦軙r期,這樣的大型建筑和大型夯土井的組合是少見的?!蓖蹙дf,“我們在內城內還發現了多處這樣的大型夯土井,它們可能是城市單元的標識性要素?!?/p>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出的三號大型夯土井井口部分(2025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考古學家雷興山認為,如果將新發現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大型夯土井類遺跡與鉆探所知的夯土分布狀況相結合,可以大致厘清城址的結構與形態,“這是西周都邑形態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深度融合推動考古實現突破

      曾參與20世紀80年代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認為,琉璃河遺址為解讀西周分封制提供了一條愈發完整的“證據鏈”?!皬囊粋€小聚落遺址到被確認為都城,再到如今全面勘探,厘清城市布局、大型建筑形制,復原古代社會生活,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琉璃河遺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學快速發展變化的縮影?!?/p>

      2021年4月8日,考古人員在對琉璃河遺址夯土建筑基址剖面進行清理。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2019年以來,考古人員在琉璃河遺址共勘探80余萬平方米,新發現西周時期夯土基址、灰坑、墓葬等各類遺跡930余處。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人員同時在場,學科工作深度融合。目前已開展的文物保護和科技考古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在復原古代社會的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21年4月8日,考古人員在琉璃河遺址夯土建筑基址考古現場作業。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城北發掘區,一片排列有序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過去,考古人員依靠分析墓葬的排布、形態等,推測墓主人之間的家族關系,但卻往往無法驗證。此輪考古通過高精度的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復原出了一組四代家族樹。

      “我們提取了這些墓葬中人骨的DNA,把‘親子鑒定’技術做到3000多年前?!蓖蹙Ы榻B,北京大學寧超研究員團隊運用相關技術辨識出一組四代家族,其中兄弟三人及其妻兒的親緣關系得到復原,“推斷他們生前的社會基層組織單元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拓展家庭”。

      一對夫妻是近親結婚,他們的女兒有較嚴重的脊柱側彎,在30多歲早逝,埋葬在父母身邊;墓葬中的殉狗,反映了商代流行的“腰坑殉狗”葬俗,這些墓主人可能是殷商時期的遺老遺少……在一個個古人的生命片段里,人們可窺見3000余年前燕地的家庭、人群和社會結構。

      “這是首次在商周考古領域復原古代家族樹?!崩着d山特別提到,這是研究古代家族關系、社會結構的重大突破,為考古研究開啟了新范式。

      這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發掘區域實測圖。新華社發(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另一個更大的家族,也在此輪考古中漸漸“浮出水面”。

      在梳理此前燕侯家族墓葬發掘資料的基礎上,考古人員對黃土坡村北部進行了系統勘探,共發現帶墓道墓葬17座。其中帶斜角墓道墓葬有4座,中字型墓葬有4座,甲字型墓葬有9座。

      “帶斜角墓道墓葬和中字型墓葬之間可能有組合關系,現在看上去至少有四代燕侯埋葬在這里?!蓖蹙дf,由此可大致推斷琉璃河遺址作為燕國都城的延續時間,未來可為填補傳世文獻中缺失的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據。

      考古仍在繼續,更多文明的細節掩藏于堆積的地層中。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系統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理念為指導,有計劃地既發掘墓葬、又發掘城址,探索和破解更多未解之謎,保護賡續城市歷史文脈?!蓖蹙дf。

      文字記者:羅鑫、陳鐘昊

      視頻記者:龐元元

      海報設計:代云鶴

      統籌:孫聞、李歡、唐興、樊雨晴、趙露露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