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這一天,來自新華社廣西分社的攝影記者黃孝邦為我們講述他這些年來用相機記錄下的非遺傳承故事。當孩子們在學校家庭、田野巷陌中自發地親近、熱愛并實踐非遺時,我們看到了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最美傳承路徑,感受到了民族記憶融入下一代血脈的溫暖力量。
在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4歲的卜江輝,用雙手當蘆笙,跟著爸爸的節奏吹起來;6歲的吳采薇用零食當道具,跟著媽媽的步伐舞動。
在瑤山的仁良村,4歲的黃弘程,趴在爸爸的身上,感受陀螺運動的樂趣;場邊,一排小學生排著隊,等候上場比賽。
在梧州市中小學校園的陽光大課間,陀螺、竹竿舞、粵劇……數十種非遺項目讓少年們如癡如醉。
在光影定格的瞬間里,我仿佛走進了千年文化通往未來的時空隧道,與非遺傳承最好的方式相逢。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烏英苗寨,4歲的卜江輝在“吹蘆笙”(2019年2月5日攝)。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烏英苗寨,6歲的吳采薇用零食當道具,和大人一起跳蘆笙踩堂舞(2025年1月31日攝)。
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4歲的黃弘程跟隨爸爸學習陀螺文化(2023年8月13日攝)。
從瑤寨到苗山,從家庭到校園,從鄉村到城市,一幅幅動人的傳承畫面,深深打動我的心:非遺傳承人、老師、家長、駐村干部……人們堅持深耕非遺沃土,傳承民族瑰寶,賡續文化薪火,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間,在和風細雨中,徜徉在璀璨的非遺世界里,快樂成長。
梧州市新興小學學生在大課間打竹球(2025年5月13日攝)。
在烏英苗寨風雨樓的戲臺上,十數面獲獎錦旗下,數十把大小蘆笙靠墻依次排開,那是苗寨男兒征戰各地蘆笙比響大賽的榮譽展示舞臺。男孩們每天都會來到這里,仰望蘆笙高處的錦旗,把這把蘆笙擺弄一下,將那把蘆笙吹奏兩聲,感受著長輩們的榮耀。
那是父輩們逐夢前行的號角,是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歡歌。
烏英苗寨的孩子們在吹蘆笙(2024年10月5日攝)。
烏英苗寨教學點當時一年級的學生吳良友抱著蘆笙,準備上非遺課程(2021年11月25日攝)。
蘆笙是苗族人們最愛的樂器,是苗族人們的精神寄托,是苗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在烏英苗寨,蘆笙文化歷史悠久。當地人說,沒有不會吹蘆笙的烏英人,烏英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蘆笙。烏英苗寨蘆笙隊隊長梁秀前和我說,小時候,沒有人教他吹蘆笙,自己天天跟著大人吹,慢慢就會了?,F在,他11歲的兒子梁文雄,也不需要他教,自己慢慢學會了吹蘆笙。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烏英苗寨,梁秀前(右)和父親梁安合(中)、兒子梁文雄(左)合影(2024年10月5日攝)。
烏英苗寨有很多蘆笙吹奏能手,調多曲長,耐力極強,自成一格,每一曲似乎訴說一個深情動人的苗族故事。烏英人吹蘆笙可以從早吹到晚都不覺累,且吹奏節奏齊整,蘆笙甩擺姿勢整齊大方,是遠近最具水平的蘆笙團隊之一。最近幾年,烏英蘆笙隊活躍在全縣各大蘆笙比響大賽現場,且多次獲得優異成績。
幾乎在所有的賽場和坡會上,我都能看到跟著大人吹蘆笙的孩子們。
1964年1月,我的前輩何國正曾經記錄了上面的一個瞬間:在廣西大苗山,小蘆笙手高奏蘆笙迎接苗族新春。60年后,同樣是在新春時節,我在烏英苗寨記錄下了幾乎完全一樣的瞬間:孩子們奮力地吹響蘆笙——這樣的傳承已延續千年,而且還將一如既往地持續下去。
烏英苗寨的小朋友在新春打同年活動中吹蘆笙(2024年2月14日攝)。
如果說蘆笙是苗族男子一輩子的夢,那么亮布一定是苗族女子一生的摯愛。
每年秋高氣爽時,家家戶戶忙著制作亮布,一聲聲捶布聲,在苗寨里此起彼伏;一條條閃耀著光芒的亮布,在一棟棟木樓間飛揚。
新年,穿上媽媽新作的亮布衣服,跟著媽媽跳蘆笙踩堂舞,依舊是女孩子們過年最期待的事情。
亮布是當地苗族傳統手工布料,要經過浸染、捶打、晾曬和涂蛋清等多道復雜的工序,“千錘百煉”才能制成。
今年41歲的吳妹富說,小時候跟在奶奶外婆媽媽后面,跟著她們種藍靛草、配原料、捶亮布。雖然那時候年紀小,幫不上什么忙,但久而久之就把長輩們的技藝學會了。
如今,12歲的女兒梁芝珍也像她小時候那樣,經常跟在她后面制作亮布。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10歲的小學生梁芝珍;右圖為梁芝珍跟著媽媽學習捶打亮布(照片均攝于2023年7月5日)。
吳妹富說她也是聽著捶布聲長大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耗費數月時間、上萬次捶打出來的衣服,滿滿都是媽媽的愛。而女兒對亮布的愛,一定也是來自媽媽的傳承。
這些年,烏英苗寨長期開展亮布文化進校園、青少年蘆笙組裝比賽等活動,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傳承非遺。
烏英苗寨的孩子們參加蘆笙組裝比賽(2024年8月8日攝)。
烏英苗寨的孩子們觀看老人制作亮布(2022年9月7日攝)。
烏英苗寨教學點的孩子們在“亮布文化進校園”課堂上,練習使用亮布槌(2022年11月14日攝)。
在桂黔烏英苗寨教學點“蘆笙文化進校園”課堂上,師生們在古樹下吹奏蘆笙(2021年12月14日攝)。
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打陀螺是壯、瑤、漢、侗等各族群眾喜愛的一項民族傳統競技項目。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陀螺運動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近年來,仁良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積極打造以陀螺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引導村民舉辦陀螺聯賽,讓陀螺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小時候,我們的枕頭邊、口袋中、書包里、書桌下,都放著一兩個陀螺。房前屋后、操場田野,都留下我們打陀螺的歡樂身影。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讀書、工作……奔波勞碌,掙了一點錢,回頭發現,我們最愛的陀螺,漸漸消失了?!比柿紓鹘y陀螺打法與制作縣級非遺傳承人、46歲的韋壽基說,“因此,我們舉辦陀螺超級聯賽,想要拯救我們的民族文化?!?/p>
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小朋友們在等待參加陀螺比賽(2023年6月4日攝)。
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3歲的覃文君準備參加少兒陀螺比賽(2023年7月23日攝)。
作為陀螺聯賽的組織者和裁判員,三年來,韋壽基帶領村民們組織了上百場比賽。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仁良村“天天有活動,周周有賽事,月月有角逐”。濃厚的陀螺文化氛圍,讓村里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了陀螺運動,這項瀕臨消失的古老民族競技項目由此重煥出勃勃生機。
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4歲的韋康承(右)在學習打陀螺(2023年6月4日攝)。
今年79歲的陳明仲是廣西梧州市長洲區一名退休的特級教師,也是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下俚歌的傳承人。他創造性地將語文課程中的古典詩詞改編成通俗易懂的下俚歌詞,讓學生們深入理解詩文的同時,也感受到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2006年,陳明仲退休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下俚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上。他堅持編歌、寫書,深入校園和社區,讓更多的青少年愛上下俚歌。
在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泗洲村,陳明仲(左三)在教小學生唱下俚歌(2023年8月24日攝)。
這是梧州市近年來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的一個縮影。這些年,我到梧州市上百所中小學拍攝傳統文化傳承教育題材,很多學校都將醒獅、粵劇、茶藝、拋繡球、陀螺、板鞋等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競技項目引進課堂,推進“一校一品”特色文化建設,引導中小學生傳承優秀中華文化。
梧州市新興二路小學的學生們在體驗竹竿舞項目(2024年12月6日攝)。
在廣西梧州市藤縣金雞鎮同榮村,龍獅隊的小學生前往村屯進行表演(2023年12月6日攝)。
2025年5月13日,學生在蒙山縣文圩鎮文圩中心小學練習武術操。
在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塘平小學“紅領巾茶園”,學生在采茶(2024年12月3日攝)。
田野里舞動的少年龍獅隊、茶園里沐浴春光的采茶兒童、古樹下吹奏蘆笙的少年……孩子們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散在城市巷陌、村寨田野、茶園課堂,沐浴著陽光雨露,感受著沃土溫暖,繼而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記者:黃孝邦
本期主持: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