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光影流年丨陳燮:讓影像留駐歷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9 10:16:42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光影流年丨陳燮:讓影像留駐歷史

字體:

  編者按:

  光陰流轉,瞬間永恒。

  回望新華社攝影前輩們的足跡,每一幅經典影像的定格,都凝結著時代的印記。他們用鏡頭丈量大地,以熱忱捕捉真實,在重大的歷史瞬間與平凡的煙火人間中,成就了無數直抵人心的永恒畫面。讓我們一起跟隨著他們的講述,重返現場,觸摸歷史,進入影像背后的故事,感受光影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與職業堅守。

  今天為我們講述的是陳燮。他扎根巴蜀大地,用38年拍攝的數萬張照片構建出一個關于天府之國滄桑巨變的影像檔案。他說:“有些照片成像粗糙,卻是這片土地真實的切片,是不可復制的歷史見證?!?/span>

  5月28日,一個名為《見證!新華社記者陳燮鏡頭中的四川》新聞攝影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這個展覽以近80幅(組)作品,深入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發生在川蜀大地上的巨大變遷,呈現了新時代以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和四川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萬千氣象。

  這是5月28日拍攝的《見證!新華社記者陳燮鏡頭中的四川》新聞攝影展現場。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這個展覽中照片的主要拍攝者就是陳燮,這個名字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是,下面的這些照片,很多人應該都曾經見過。

  1987年,22歲的我從四川大學新聞系畢業,懷揣理想成為一名新華社攝影記者,青澀懵懂又豪情萬丈。

  倏然間,38年職業生涯一晃而過?;赝?8年來拍攝的一張張照片,猶如從厚重歷史中撕下的一張張活頁。

  1987年12月,在成都市崇慶縣道明鄉農貿市場,我用一部老式雙鏡頭相機,拍攝了入職新華社后的第一張發稿照片:熙攘的人流、沿路排開的家用竹器具……正是改革開放后鄉村市場興旺的縮影。

  在四川崇慶縣道明鄉的一個竹編專業市場,兩條“竹龍”順街伸延,買賣興隆。(1987年12月7日發)

  全國第一家當鋪開業、穿過小鎮的狹窄國道、川西平原上的水稻收割、榕樹下玩耍的孩童……短短30多年,滄海桑田,而照片,將過往永恒留駐。

  1987年12月30日,四川省“成都華茂典當服務商行”開張營業,這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家為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典當服務,幫助顧客取得資金以解燃眉之急的新型“當鋪”。

  在著名的四川劍閣縣劍門關旁,坐落著古老的劍門鎮。這個不足1000人的小鎮,竟有100多家經營以豆腐為主菜的餐館。如今小鎮生產的豆腐和劍門關齊名。圖為川陜公路從劍門鎮鎮中央穿過,旅游車往來不斷。(1994年3月16日發)

  1991年8月底,川西平原農民在收割水稻。

  這是三星堆遺址東面城墻發掘現場。圖中的高坡地(右方種有小麥之處),即為現在殘存的城墻。(1989年5月27日發)。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遺址發掘現場的最新消息表明:一些專家學者四年多前提出的三星堆遺址周圍的“土埂”可能是古蜀都城城墻的推測,已經得到初步證實。

  川、湘、黔三省交界處武陵山區秀山縣(今重慶市)西水河邊玩耍的孩童。(1989年10月11日發)

  吉仕日出和妻子格吉莫沙子同孩子們在一起(2017年2月12日攝)。2016年,陷入困難的日出和沙子一家被當地政府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國家為他們提供了3.5萬元建房補貼款和3萬元低息貸款。春節前,一家人從當年日出修的那間房子中搬進了新家。

  2022年7月13日,川西高原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村遠牧點,牧民巴周正在給牦牛分欄。

  將鏡頭對準人,記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我一直不變的堅持。我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創造:腳步丈量希望,雙手雕刻夢想。人們在日常中孕育非凡,在現實中書寫理想。奮斗的熱土,在影像中熠熠發光。

  路過學校的父親,透過玻璃窗,看著聽課的孩子。(1992年10月1日發)

  一位父親,透過破碎的玻璃窗看向教室,眼里充滿慈愛與關切。

  這是33年前我在大涼山拍攝的彝族女子班組照之一。

  1992年9月,經過三天的路途奔波,我從成都來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中心學校,采訪彝族女子班90名孩子的學習生活。

  在學校的三天兩晚,我拍攝了師生們馬燈下學習,篝火邊起舞,老師背著娃娃講課的瞬間……

  老師敲擊掛在屋檐下的汽車輪轂,召喚孩子們上課。(1992年10月1日發)

  晨跑的女孩們。(1992年10月1日發)

  沒有飯堂,孩子們在教室外吃飯。(1992年10月1日發)

  偏遠的東山鄉當時還未通電。入夜,老師在馬燈下輔導學生功課。(1992年10月1日發)

  孩子們就著門口的光線看書。(1992年10月1日發)

  受觀念和經濟條件影響,大涼山彝族女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入學率很低,當地一些學校班級甚至沒有一個女孩子,國家為此撥款開辦彝族女子班,提升彝族女童入學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中心學校是第一個開辦彝族女子班的鄉中心校。當年為了招滿兩個班90名女孩,鄉干部和老師挨家挨戶跑遍了周圍幾個村子,女子班的學生一律住校,每人僅需交納一些雜糧和柴薪,以及很少的現金。

  1992年9月,我用三天時間,在這里記錄了第一個彝族女子班90名孩子的學習生活。

  彝家女娃們在女子班里愉快地學習、生活著。第二排中間的女孩沙諾后來考上了大學。(1992年9月15日發)

  普格縣民族中學彝族老師沙諾正在上課(2016年10月21日攝)。沙諾1992年就讀于東山鄉中心學校女子班。

  2016年,時隔24年后我到普格縣回訪女子班的孩子們。她們中的一些人走上了與普通彝族婦女完全不同的人生路,教育徹底改變了她們的命運。當年我鏡頭中的彝族小女孩沙諾后來考上了大學,又回鄉在她曾經就讀過的學校當了英語老師。

  普格縣民族中學彝族老師沙諾在給學生上英語課(2016年10月21日攝)。沙諾1992年就讀于東山鄉中心學校女子班。

  與24年前相比,2016年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學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都能享受9年義務教育,考取職業學校還可以繼續接受3年免費教育;無論住宿還是營養餐,政府都給予補貼……因重男輕女造成的彝族女孩入學難問題,已經得到了根本改變。東山鄉中心學校49%的學生都是女孩,普格縣民族中學女生比例也達到了47%。

  1992年9月,東山鄉中心學校女子班老師金華英背著不到半歲的孩子,給學生們上課。

  彝族老師沙諾(左)和護士日立(右)與當年的女子班老師金華英在一起(2016年10月20日攝)。沙諾和日立1992年就讀于東山鄉中心學校女子班。

  山高谷深的大涼山,溜索曾是人們跨山越河的重要交通工具。1996年7月,在金沙江四川布拖和云南巧家兩縣之間一個叫水銀口的小地方,我用相機記錄了拉溜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彝族同胞們乘坐溜索跨越金沙江的過程?,F在,溜索早已被橋梁和公路取代,生活中再也見不到當年的場景。

  溜索經營者推著顧客跨越金沙江。

  回家的乘客走出溜箱。

  推溜人和過江趕場的乘客正在跨越金沙江。

  金陽對坪金沙江溜索改橋工程主拱已經合龍(2017年12月12日攝)。為改善沿河臨水群眾的出行條件,四川省近年來全面推進渡改橋和溜索改橋工程,全省渡口數量由2010年底的1951個減少為2017年底的1169個,全省77個溜索改橋項目,除金陽縣、布拖縣2座跨金沙江特大橋和北川縣跨唐家山堰塞湖特大橋正在施工外,其余橋梁已全面建成,四川基本告別“溜索時代”。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宜攀高速川滇金沙江特大橋(上)在建設中(2024年9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2024年9月12日,天府新區至邛崍高速公路(全線)、南充至成都高速公路擴容項目(部分路段)、成都至樂山高速公路擴容項目(部分路段)等5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將于9月13日起陸續向社會開放交通。這標志著四川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0公里,達到10051公里。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再到“蜀道暢”——四川省內21個市(州)高速公路全面覆蓋,82%的縣城實現“15分鐘上高速公路”。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受地理環境影響,四川多天災。職業生涯中,我已記不清拍攝過多少次天災。我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們面對災難的溫暖與不屈。災難壓不垮堅強的脊梁,每一張照片都烙印著勇氣與擔當。希望總能驅散黑暗,點亮黎明。

  1989年9月22日10時26分,四川小金縣發生6.6級地震,震中位于縣城以北70余公里的兩河鄉,此次地震無人死亡,輕重傷員54人,但房屋等財產損失較大。圖為兩河鄉黃草坪被震塌的住房。(1989年10月17日發)

  2004年9月16日,幾位生病的群眾正在五寶鎮一個臨時醫療點里輸液。四川省宣漢縣天臺鄉由于連日暴雨,2004年9月6日午夜發生特大滑坡,2.3萬多人受災,1.8萬間房屋垮塌。2.3萬名群眾當晚實現安全大轉移,創造出無1人傷亡的奇跡。

  汶川地震,我永遠難忘。

  2008年5月18日,汶川大地震災區都江堰的一處廢墟,一個時鐘永遠將時間定格在14時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單位13樓自己的辦公室里。大樓劇烈搖晃,人根本無法站立。職業本能驅使我打開保險柜,取出照相機,艱難上到14樓(頂樓),拍攝了一片狼藉的單位技術室和成都市人民南路上躲避地震的人們。之后我回到辦公桌前,從地上撿起電腦顯示器,將三張剛剛拍攝的照片傳往位于北京的新華社總社編輯部。之后,四川通往外界的通訊全部中斷。這三張照片成為全世界關于汶川地震的報道中最早的三張照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的新華社四川分社技術室。這張新華社播發的震后6分鐘拍攝的照片,是汶川地震全球第一張新聞照片。

  當日下午6時許,借用成灌高速公路收費站的電腦,我把在都江堰拍攝的第一批極重災區災情照片傳往北京。之后,繼續前行,在凌晨3時進入北川。清晨6時56分,我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上,看見了一個穿著黃色T恤、半昏迷的男孩,被夾在垮塌的教學樓預制板夾縫中,僅露出上半身;他的身邊,一個穿著藍色上衣的男孩,正為夾縫中的孩子拎著吊瓶。這個瞬間讓我在災難帶來的巨大的痛苦中感到了溫暖,于是我將鏡頭對準他們按下快門。照片中的兩名男孩,后來被人們稱作“吊瓶男孩”和“夾縫男孩”,是北川中學當時的高一學生李陽和廖波,這張照片后來獲得了中國新聞獎。

  2008年5月13日,在四川北川縣地震災區,北川中學學生李陽在幫助壓在廢墟下的同學廖波輸液,直到廖波成功獲救。

  一年后,我回到北川,回訪了這兩位少年。

  2009年5月5日,在北川中學長虹臨時校區,“吊瓶男孩”李陽和“夾縫男孩”廖波(左)在教室里交談。

  2008年12月8日,在蘿卜寨震后新墳旁,新的蘿卜寨正在加緊修建中。

  2011年4月24日,汶川境內新家園和農田的航拍照片。

  38年來,我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的智慧,守護的深情,凝結為人與自然最深的理解與尊重。美妙的生態樂章,在這片土地上綿延奏響。

  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30多年來,從攻克大熊貓繁育難關,到實現大熊貓野化放歸,再到一次次大熊貓保護國際合作活動,我一直持續關注拍攝大熊貓新聞。

  被列為世界珍稀保護動物的中國大熊貓,在育幼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自1998年以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撫育的幼仔成活總數已達到14只。圖為該中心的技術人員與大熊貓幼仔在一起。(2000年5月24日發)

  雌性大熊貓“白雪”(右)在交配過程中沖著比它重約40公斤的雄性大熊貓“大地”狂暴地吼叫,而向來性情暴躁的“大地”此時卻格外馴順。(2001年7月25日發)

  2001年8月20日早晨8點04分和8點22分,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大熊貓“婭婭”先后產下兩只雄性幼仔,為大熊貓家族又添上一對雙胞胎。這是婭婭在產房中摟抱著自己粉紅色的寶寶休息。

  2005年7月7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正為大熊貓“英英”的幼崽進行護理。

  2008年5月23日,臥龍,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壞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熊貓圈舍。

  2008年5月23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給大熊貓投食。地震中可愛的大熊貓也受了驚嚇,需要“心理治療”。

  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準備將野化的大熊貓放置到野化訓練場(2011年2月20日攝)。

  拍攝大熊貓總是讓人身心愉快,唯有一次拍攝大熊貓“祥祥”除外:因為它差點要了我的命。

  “祥祥”是全球第一只野化放歸大熊貓,從2003年“祥祥”開始野化訓練到它放歸山野,我全程記錄了整個過程。2006年3月21日放歸前夕,我在飼養員陪同下進入野化訓練場尋找“祥祥”準備拍攝時,它突然暴怒,向我沖來,我繞樹與它轉著圈子,嚇得半死。這張難得一見的狂暴大熊貓照片,可能會顛覆許多人對大熊貓的印象。

  2006年3月21日,臥龍,全球首只進行野化訓練的大熊貓“祥祥”在野化訓練場中對我發出“怒吼”的樣子。

  2006年3月22日,“祥祥”追逐攻擊飼養員劉斌。

  2006年4月28日,全球首只經野化訓練的圈養大熊貓“祥祥”走出鐵籠,回歸山野。當日,全球首只經野化訓練的圈養大熊貓“祥祥”被放歸到野外獨立生活,這標志著“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工作”正式啟動。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新華社在鐵路沿線六個點位派人蹲守拍攝,我負責拍攝記錄首趟“青1”次和“藏2”次列車通過沱沱河。此前三天我到沱沱河踩點時發現,這里海拔約4600米,鮮有人跡。沱沱河大橋橋頭不遠處,孤獨地立著“長江源”石碑。我思前想后,覺得將列車與大橋、石碑凝固在一個畫面里,應該是非常好的瞬間。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這是從拉薩出發的“藏2”次列車駛過沱沱河大橋。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這是從拉薩出發的“藏2”次列車駛過沱沱河大橋。

  7月1日當我從格爾木到達沱沱河時,首趟“青1”次列車的汽笛聲已隱隱傳來,我跳下還未停穩的汽車,喘著粗氣跑向拍攝位置時,突然發現鐵路邊站著近百名盛裝迎接列車的藏族同胞,他們向列車方向拼命揮著哈達,笑意盈滿臉龐。我立即把鏡頭對準這些藏族同胞。當火車徐徐駛來時,低垂的高原云彩下,列車在遠處與他們相交。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在沱沱河大橋橋頭,當地群眾歡迎從格爾木出發的“青1”次列車。

  原來,這些生活在沱沱河周邊的藏族同胞們,一直盼著鐵路通車。大家相約7月1日在“長江源”石碑旁搭建帳篷,一邊玩耍一邊等待列車到來,為青藏鐵路通車送上祝福。

  攝影總是充滿著偶然性。感謝這些藏族同胞們,他們讓我拍到了比原計劃更加生動、精彩的照片。

  一路走來,職業使命和對攝影的理解讓我深信:照片是易碎的,但照片中的瞬間卻能夠永恒,尤其是那些照片中的人和他們的故事,往往能夠帶著觀者的思緒,回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回到那些新聞的現場,回到那些已經逝去的時空……

  因此,將鏡頭對準人,在社會發展變革中記錄普通人故事,記錄他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我一直不變的堅持。

  記者:陳燮

  編輯:程婷婷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