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丑”韻新聲:高甲戲的岑兜振興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2 11:12:55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丑”韻新聲:高甲戲的岑兜振興記

字體:

  高甲戲發源于福建閩南地區,在泉州、廈門等地流行廣泛。這一表演藝術以丑角戲居多,慣用丑角演繹人生百態,博采眾家之長又獨樹一幟,極富閩南傳統特色。

  每到節假日,高甲戲的發源地——泉州南安市岑兜村常常戲音不絕,熱鬧非凡。稚氣未脫的小演員演出時,總會吸引很多游客駐足欣賞。這些小演員來自村里的高甲戲傳習班。

  高甲戲以“丑”名世,但又雅俗共賞。高甲戲的丑角有男女丑之分。男丑分文丑、武丑,還可細分為長衫丑、短衫丑、師爺丑、公子丑等;女丑則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每個丑角有各自的表演程式。

  十幾年前,岑兜村一度面臨戲曲人才嚴重斷層的困境,在多方努力下,岑兜村委會聯合岑兜小學,聘請專業老師,于2015年創辦高甲戲傳習班,并持續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教育教學工作,為高甲戲培養新生代傳承人。

  林國春出生于戲曲世家,長期以來,一直在閩南地區從事戲曲的表演和教學工作。在岑兜村委會的盛情邀請下,他成為了高甲戲傳習班的一名老師。

  經過十年的堅持,岑兜村高甲戲傳習班已經走出了近300名高甲戲新苗,其中多人活躍在各家劇團。幾套動作、幾出唱詞的記憶,換來的是小學員們的技藝日益精進,以及年輕一代對高甲戲的認知和喜愛。

  高甲戲傳習班為當地戲曲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岑兜村的高甲戲文化氛圍又日漸濃厚起來。

  近年來,岑兜村以戲曲文化為依托,因地制宜,在村里打造了高甲戲戶外博物館,規劃了“凡音之起”“戈甲天下”“丑園”等10個點位。生動的高甲戲壁畫、逼真的藝人雕像、保存完好的舊戲館等元素,讓游客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了解岑兜村的歷史和高甲戲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演變,近距離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岑兜這個“有戲”的古村落,紅磚瓦墻之間,戲音未了。從娃娃戲班到戲曲文化地標,高甲戲文化在堅守和傳承中,再一次鮮活起來。如今,越來越多高甲戲的“戲苗子”,從這個曾經的“戲窩子”,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在歷史的沉淀中,岑兜村正上演一出文化振興帶動鄉村發展的大戲、好戲,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統籌: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林凱

  配音:姜語桐

  包裝:夏勇

  素材支持:南安市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