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綠而進 向綠而興——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中感受綠色轉型脈動-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12 20:43:43
    來源:新華社

    循綠而進 向綠而興——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中感受綠色轉型脈動

    字體:

      重慶全力守護長江“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內蒙古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在全國率先突破1億千瓦;浙江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地區生產總值從2004年的1.1萬億元躍升到2024年的超9萬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日,新華社記者兵分多路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見證各地在綠色轉型中建設美麗中國、加快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山水“煥新”:生態治理繪就新畫卷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畔,曾經令人頭疼的消落帶,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環湖區域,各類杉木郁郁蔥蔥,耳邊不時傳來清脆鳥鳴聲?!白罱跐h豐湖鳥島調查時,發現數十處斑嘴鴨和綠頭鴨的鳥窩。它們從候鳥變成了‘留鳥’!”開州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規劃發展科副科長張犀欣喜地說。

      監測數據顯示,漢豐湖鳥類種類從2010年的144種增至2024年底的243種,候鳥數量從5000余只增至21000余只。

      這是2025年7月2日拍攝的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及開州城區一帶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回溯治理歷程,三峽工程建成后,庫區形成大面積消落帶,筑壩成湖大大緩解了這一問題。但受上游污染物、城市污染物等影響,漢豐湖一度面臨水質惡化、藍藻滋生等嚴峻挑戰。開州區通過源頭治理、篩選40余種耐水淹植物、實施鳥類生境再造等系統性修復,逐步構建起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表示,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謀劃實施美麗重慶建設行動,持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梁平區將曾經的“臭水湖”雙桂湖修復為國家濕地公園;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的廢棄礦坑重生為果樹林立、民宿錯落的農文旅融合產業園……山水“煥新”的故事持續在巴渝大地上演。

      2025年3月19日,游客在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山驛食集踏青賞花。新華社發(秦廷富 攝)

      2024年,我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25%。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四分之一來自我國。數據顯示,我國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

      著眼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我國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各地立足全局,堅持系統觀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深入人心。

      這是2025年6月7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拍攝的黃河“十大孔兌”之一的黑賴溝流域景色,當地生態得到明顯改善。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邊緣的黑賴溝孔兌(孔兌蒙古語意為山洪溝),過去不斷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如今東西兩岸,沙障鎖住流沙,沙柳迎風挺立,退化草地與灌木林重煥生機……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辦公室主任劉平說:“治理切斷了沙漠蔓延路徑,緩解了泥沙入黃壓力?!?/p>

      為山水“煥新”,各地加大資金投入精準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村,清溪繞村,景色迷人。誰能想到,這座有著750年歷史的古村,曾因地勢低洼、整治不力,上千畝土地淪為臭河灘。

      這是2025年8月10日拍攝的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村景色。新華社記者 王郁源 攝

      轉機來自“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壇頭村投入1400余萬元,清淤70余萬立方米、清理垃圾500余噸,建設生態濕地公園、種植水生植物,讓臭河灘變身濕地。

      生態改善后,村里引入中醫康養等業態,打造“民宿+文創”產業鏈。2017年至2024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萬元增至3.5萬元,昔日爛河灘成為鄉村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典范。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越來越多“生態痛點”正蝶變為“發展亮點”。

      風光“賦能”:低碳發展擁抱新機遇

      沙漠深處,一排排光伏板組成浩瀚的藍色“海洋”;廣袤草原上,一臺臺巨大風機巍然聳立……在內蒙古,記者一次次被壯觀的場景所震撼。

      作為能源大區,內蒙古一度因傳統能源比重較高,成為能耗和碳排放“大戶”。近些年,當地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借助充足的風光資源,實現新能源快速發展。2024年,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35億千瓦,超過火電裝機。

      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數據顯示,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這是2025年9月10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拍攝的位于庫布其沙漠的達拉特旗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表示,內蒙古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緊緊抓住調整能源結構這個“牛鼻子”,優化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

      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傳統產業以技術創新為突破,通過設備更新、科技突破、工藝優化,從生產源頭減少污染物與碳排放,持續迸發出新活力。

      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產企業,但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氧化亞氮。這是一種“隱形氣候殺手”,其溫室效應強度是二氧化碳的約300倍。以前,氧化亞氮催化分解技術掌握在兩家外企手中,技術轉讓費十分高昂。重慶華峰化工與華峰上海研究院聯手,實現相關技術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這項技術對氧化亞氮的分解率最高可達99%?!敝貞c華峰化工常務副總經理謝毅介紹,單套裝置每年可減排氧化亞氮4.62萬噸,相當于減排1376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低碳生活觸手可及,各地綠色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鮮活樣本。

      2025年8月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梅林村,技術人員介紹光充儲一體化充電站。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梅林村,屋頂上鋪滿深藍色的光伏板,光儲充一體化停車場投入使用,讓“低碳鄉村”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梅林村黨委書記楊燕江介紹,村里還整合80余畝池塘與30余畝土地,打造“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漁光互補項目,實現“一塊土地,兩份收益”,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超11萬元。

      綠意“生金”:科技創新打造新優勢

      塑料瓶、廢棄漁網等經過加工處理,變身質地柔軟的絲巾、背包和運動鞋——在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里,曾經被視為“海洋之痛”的塑料垃圾,正在實現“藍色循環”,該模式還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藍景科技海洋事業部部長陳亞紅告訴記者,通過與先進企業合作,海洋廢棄塑料得以深度加工和高效利用,“讓漁民有錢賺、企業有動力”,推動治理工作進入“變廢為寶”的良性循環。

      2025年4月2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的浙江永昌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內,自動化流水線在生產直流變頻電機。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各地找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積極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在浙江,數字經濟、新能源等產業不斷壯大。

      浙江省委書記王浩表示,20年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深入踐行“八八戰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浙江大地發生了深層次精彩蝶變。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記者調研看到,各地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加快形成,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這是2025年7月28日在重慶市拍攝的阿維塔數智工廠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重慶做大綠色新興產業規模,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重慶積極構建“整車+零部件+后市場”產業鏈生態,寧波拓普、河北立中等核心配套企業紛紛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48.9萬輛,同比增長25%,企業效益提升,綠色供應鏈正牽引產業邁向高端。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創新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生態”的同時又“富口袋”。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百萬畝梭梭林示范基地宗別立鎮區域,43萬畝梭梭林緊緊鎖住黃沙,將沙海染成綠海。梭梭林下,它的“黃金搭檔”——5.8萬畝肉蓯蓉正在沙子里茁壯生長。

      “綠色防護屏障有力阻擋了黃沙入侵黃河‘幾字彎’。梭梭林不僅改善沙區生態,下面的肉蓯蓉更促進農牧民增收?!眱让晒抛灾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鐵牛介紹,2024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碳匯交易額突破3300萬元。

      從西北大漠的光伏基地,到東南沿海的綠色工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之路越走越寬,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力量。

     

      文字記者:安路蒙、田金文、許舜達

      視頻記者:彭源、趙小帥、劉銘翔

      海報設計:趙丹陽

      統籌:賈真、劉梓桐、馬晶、肖磊濤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