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地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凸顯了黨中央對未來產業的高度重視,我們要深刻領會發展未來產業的戰略意義,充分認識其演化規律、發展情況和問題挑戰,完善產業政策、強化要素保障,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前沿技術突破、社會需求拉動和資源開發驅動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發展不僅關乎新技術的突破,更關乎新范式的確立與新動能的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在于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是創新驅動主導的生產方式與增長模式,是符合五大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未來產業正是承載這一轉型的關鍵載體,其主要體現在未來產業的兩種發展模式上:一是未來科技產業化,由原理突破和原始創新驅動,通過新技術的創新,孕育催生新市場及新產業,例如量子信息、光計算等;二是現有產業未來化,即現有產業通過本領域的前沿技術突破創造新產品新工藝,擴大本產業的市場規模,提升本產業的價值和效率,例如6G、第四代核能、化工新材料等。發展未來產業,能夠持續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加速轉化,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結構潛能和系統效能,在重構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創新生態中贏得主動。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既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也是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與躍升的關鍵支點。
未來產業已經成為中央和地方打造新增長引擎的重要領域。部委層面立足自身職責定位,多措并舉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健全未來產業的“1+N”政策體系,開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案例遴選和揭榜掛帥,引導政府投資基金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入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新場景建設。教育部優化未來技術學院布局,完善“四新”學科建設,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地方層面結合自身基礎,探索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創新高地突出創新策源,深度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未來科技產業化領域。制造業強省注重全鏈創新,打通“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鏈條,以場景為牽引、以產業集群為載體,積極布局氫能、新型儲能、生物制造、先進材料等現有產業未來化領域。制造業大省發力產業升級,立足核心產業,延伸高附加值產業鏈,促進電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等產業向高端化、未來化發展。西北地區強化資源驅動,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國防工業基礎,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前沿技術轉移轉化。
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撐下,我國未來產業正加速發展,競爭實力位居全球前列,有望培育形成一批超萬億級新支柱產業與產業集群,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從創新性看,我國未來產業與世界各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部分產業已形成“領跑”全球的發展優勢。我國6G、新型儲能產業全球領先,腦機接口、具身智能、光計算、生物制造等產業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從影響力看,我國未來產業展現出蓬勃發展勢頭,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新動能。如,我國新型儲能市場規模已超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面向2035年,生物制造、具身智能、深海、先進材料等產業將有望突破十萬億元規模,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帶動全產業鏈提質升級,催生孕育新市場空間。
未來產業創新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較強,我國仍面臨多方面挑戰。未來科技產業化方面,主要面臨“科技產品化”和“產品實用化”難題,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可用產品的工程化能力,以及將可用產品轉變為經濟實用產品的商業化能力仍有待提升?,F有產業未來化方面,主要面臨“技術躍升”困難。如在先進基礎材料領域,我國核心技術瓶頸突出,部分關鍵材料依賴進口,部分制備技術和設備存在“卡脖子”問題。此外,我國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還面臨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應用場景驅動不力、科技金融支撐不足、非市場性風險伴生等共性問題。政策的協調性也有待進一步完善,部門間尚未形成貫通“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全鏈條的政策合力,地方追逐熱點賽道的過度競爭情況也客觀存在。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未來產業是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實現高質量發展、贏得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核心力量。必須堅持前瞻性預判與系統性布局相結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統籌資源要素配置,解決未來產業“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的難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產業發展道路。
一要加強前瞻研究,做好未來產業發展指引。鼓勵專業機構加強產業預見性研究,綜合考慮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和戰略導向等因素,編制發布未來產業子賽道發展報告,積極為產業各界提供參考指南等公共品。探索開展未來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前瞻研究制定產業目錄體系并做好態勢跟蹤與動態更新,加強對業界和地方的宏觀指引。
二要注重因地制宜,形成“分類定位、協同聯動”的體系化布局。對科教、人才和金融要素豐富地區,聚焦前沿技術策源,整合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全流程要素資源,重點孵化培育原始創新型未來產業。對科教和產業要素豐富地區,探索產學研協同攻關和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打造迭代創新型未來產業集群。對西北、沿海等資源富集地區,引導發展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資源依賴型產業。
三要堅持分類施策,明確不同產業發展路徑。面向“未來科技產業化”,可采取“科技創新推動式”發展路徑,通過設立概念驗證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加速基礎研究向工程化開發轉化,并利用規模推廣期需求側工具降低商業化成本。面向“現有產業未來化”,可采取“需求牽引攻關式”發展路徑,借鑒4G/5G研發的成功經驗,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一體化部署基礎研究與產業攻關,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轉型。
四要適應發展階段,形成貫通全程的政策工具體系。綜合利用和豐富完善科技類、產業類和監管類政策工具。在技術突破期,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對未來產業涉及的科學原理研究,支持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在商業化導入期,面向未來產業建設高水平的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體系,用好場景創新工具,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商業化。在規模推廣期,探索建立新產品性能分級標準并開展測評,加大對政府采購、國企采購工具的利用,支持建立配套基礎設施、維修工作站等,降低大眾用戶的使用成本,幫助未來產業刺激和創造市場。此外,還需建立技術跟蹤評估與包容審慎監管機制,防范倫理、安全等非市場風險,為產業發展筑牢底線。
五要強化制度創新,構建良好產業創新生態。構建耐心資本投入保障機制,保持對未來產業的必要財政投入,引導政府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國有企業創新試錯,健全激勵和保障機制,引導國企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體。設立先導區,面向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和集聚,探索科研、產業、監管、金融、教育、國企等一體化的改革。(余曉暉,作者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