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城市理念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12 09:41:56
    來源:《紅旗文稿》雜志

    以人民城市理念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

    字體: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建好人民城市、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我們要堅定不移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新篇章。

      一、深刻理解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義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系列論述,構成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內容。在建設現代化城市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始終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城市理念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全過程。

      人民城市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是城市現代化的核心和根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必須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標,注重實現群眾切身利益,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民城市理念必須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同志指出,“城市已經屬于人民,一切應該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負責管理的精神為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歸根結底都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城市建設的主體力量和動力源泉,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書寫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動實踐。

      人民城市理念必須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與西方資本主義城市化的最大區別在于,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是“為民造?!?。西方由資本邏輯所主導的城市化,在創造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同時,也造成了貧富分化、住宅短缺、環境破壞和資源失衡等各種“城市病”。馬克思指出,“一個工業城市或商業城市的資本積累得越快,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本的積累、城市的擴展和‘美化’,災禍越來越嚴重”。這種災禍的后果就表現為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把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終極追求,著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急難愁盼問題,把人民需求、民生福祉、人的發展融入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和各環節,讓每一座城市真正成為人民的幸福家園。

      人民城市理念必須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準”。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走得對不對、成不成功,最終要看全體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城市建設是否讓人民滿意,需從規劃、建設、治理等環節綜合評判。城市規劃需立足人民實際需求,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例如,老城區改造應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并完善基礎設施,新城區建設需前瞻性規劃產業布局和公共服務設施,避免出現“睡城”等問題。生活是否便利,是人民滿意與否的重要標志,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直接關聯人民群眾滿意度。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快速,但有的城市仍存在交通擁堵、房價高、看病難等問題??傊?,人民滿意度取決于城市發展是否真正以人民為中心,是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二、不斷深化對人民城市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和經濟發展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如果順勢而為,會成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旦走偏走錯了,將會帶來諸多矛盾和問題,患上“城市病”,影響城市現代化進程。因此,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必須把握、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尊重歷史文化傳承、尊重人民群眾訴求,推進人民城市健康發展。

      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城鄉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從世界現代化歷史看,有的國家的城市化是一種“連根拔起”的城市化,由于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農業農村發展跟不上,不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導致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城鎮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我們黨歷來把城鎮和鄉村看作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關系。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建設人民城市必須深刻把握城鄉長期共存的客觀規律,把城市高質量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優勢互補,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發展格局。

      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城市建設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更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睆娜祟惓鞘谢l展進程來看,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必須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如果一個城市的經濟規模超過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那么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甚至生態災難就在所難免。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期間,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過快,超過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硬性約束,導致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社會秩序混亂等“城市病”問題。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堅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宜居性。

      現代元素與歷史文化相結合。我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城市是文化的一個主要載體,每座城市都有著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積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故宮博物院、北京老胡同、南京夫子廟等城市建設的鮮活案例啟示我們,現代化城市建設與歷史文脈傳承完全能夠相得益彰、互生共融。古往今來的城市發展歷史表明,城市更新建設與文化傳承保護從來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歷史文脈與現代城市發展相結合能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光彩。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求新圖變,不能搞“開發新城,廢棄老城”、“拆真古跡,建假古董”、“大張旗鼓地拆,斷章取義地仿”,結果毀壞了城市的文化遺產,毀掉了市民的歷史文化記憶。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F代化城市更新建設,既要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也要延續好城市歷史文脈,不能丟棄“根”和“魂”。要樹立開發與保護并重、歷史與現代共融思路,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讓城市留下記憶。

      統籌謀劃與因地制宜相結合。人民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工程,既要做好城市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形成完整性、創新性、前瞻性的城市建設規劃,又要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不同城市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因地制宜探索城市發展特色?!读暯浇洕倪x》(第一卷)中《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文明確提出,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統性,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每一座城市能否形成符合當地實際、體現資源稟賦、文化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直接關系到城市發展全局。在推進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要把握城市發展的共性與特性規律,注重普遍性與獨特性有機結合,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三、以人民城市理念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

      剛剛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這對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提出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在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實踐中,要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僅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治理工程,是保障民生、拉動投資、促進消費、提升治理、助力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舉措。通過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將有力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更新不能單靠政府大包大攬,還需要企業、社會共同參與。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機制模式,基于法治化原則、按照市場化方式去推進城市更新。要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鼓勵以市場化手段促進多方合作,激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更新。構建好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主體之間的責任、權利和資金共擔機制,統籌利用好各方資金、資源參與城市更新。通過城市更新,及時回應群眾期盼,花大力氣解決城市人民群眾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如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城市功能完善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增進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人民城市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把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杜絕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嚴禁開山造地、填湖填海綠化,破壞城市生態系統。要把山水林田湖作為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依托城市現有的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來營造城市的生態空間,利用城市閑置土地、荒山坡地、污染土地植樹造林,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加強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發各類綠色技術和清潔能源,著力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城市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理,提高城市能源資源利用率,引導市民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傳承歷史文脈,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魅力城鎮。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痹诔鞘虚_發建設過程中,要用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好歷史遺跡、歷史建筑、文化名城、民間藝術等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大拆大建”或“建設性破壞”,損害城市的歷史風貌、割斷歷史文脈。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動態監測、精準修復、數據管理和創新傳承,讓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形態。同時,要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發揮城市歷史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作用。

      夯實數智治理之基,不斷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F代化的城市必然要有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應善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加快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將人民期盼、人民訴求、人民滿意嵌入城市數智治理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現代化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李曉利、燕連福,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