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珍,是石阡兩代十人從軍家庭中唯一的女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正在雪域高原駐訓。面對視頻連線鏡頭,這位有著16年軍齡的老兵哭了……
4000多米海拔的雪域高原,在被風沙吹得噗噗作響的軍帳里,裹著厚厚迷彩服的劉愛珍說話有些吃力,她向我們講起了她的父親,講起了部隊的生活,也談起她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軍人”二字的重量。
“部隊就是家,戰友就是家人”
劉愛珍出生時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形象是從母親和親人的描述中拼湊成的。
“一名優秀的軍人,作戰時被地雷炸傷腿部,但仍忍著劇痛堅持戰斗?!?/p>
“他將精忠報國四個字寫在衣襟內側,提醒自己用實際行動保家衛國?!?/p>
“轉業后,他在趕往救災現場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犧牲?!?/p>
…………
在劉愛珍心里,父親的樣子很模糊,唯一清晰的是,父親曾是一名軍人。
2009年,劉愛珍正讀大三。那一年她偶然在報紙上讀到一則征兵消息,驚喜地發現部隊開放征收女兵,她當即就跑去學校請假:她要返回家鄉,去應征入伍。
“我想要狠狠地抓住這次機會?!眲壅溆行┘拥鼗貞浾f,那無數次魂牽夢縈的軍營夢,仿佛在那一刻即將變成現實。
體檢、考核、政審、面試……面對重重考驗,劉愛珍沒有絲毫退卻,她要去當兵,她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女兵。
“我以前一直很膽小、沒什么自信,但那一次我覺得自己很勇敢,從未有過的勇敢?!眲壅涓嬖V我,那一刻她覺得自己離父親很近。
也許是命運的眷顧,劉愛珍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成為一名新兵。
“小時候,我沒有家的概念,缺乏家人的陪伴,我常常都是一個人,是部隊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也有了肝膽相照的兄弟姐妹?!眲壅湔f。
許多年過去了,劉愛珍依然還記得她當兵的初心,記得她曾經的堅守和奮不顧身,“從此,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怕了”。
就在不久前,劉愛珍所在的部隊征求了她的意見,了解她下一步的打算。她又重復了那句已經刻在了生命里的話語:“只要部隊需要,我就一直干!”
這個家,她怎能輕易割舍。
“我在部隊里成長,是部隊培養了我”
剛入伍的劉愛珍非常適應部隊生活。因為曾在校隊練過籃球,她的身體素質特別好,新兵集訓的三個月,她的考核成績相當不錯。
到了連隊,劉愛珍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部隊里教授的一切。除了政治理論課、軍事專業課、作戰訓練外,她還被選到軍樂隊,學習樂器和聲樂。
因為表現優秀,劉愛珍被選派到士官學校,學習通信技術和計算機。她一邊完成??茖I的學習,一邊自加壓力,報名參加自考本科考試。兩年下來,她拿到了大專文憑和學士學位,還被評為“優秀學員”。
“我從未想過,命運會發生這么大的轉變?!眲壅涓嬖V記者。那時候,她渾身充滿著力量,她感覺自己不再自卑、不再膽怯,她可以很強大,可以勝任很多工作。
從學?;氐讲筷牶?,劉愛珍被分到了通信連。她一方面熟悉新的專業設備,一方面發揮在軍樂隊的特長,幫助連隊排練合唱、編排節目,盡可能地發揮光和熱。
“部隊是一個培養人、鍛煉人的大熔爐,只要你想干能干,部隊就會給你機會去歷練、去展示?!眲壅湔f,她感到在部隊的每一天既充實又滿足,感到整個人的能量和價值在不斷地被激發,并得到充分釋放。
劉愛珍先后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榮立三等功1次,被所在部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學員”“十佳感動人物”“學習雷鋒先進個人”和“四有優秀士兵”。
她看到了有著巨大能量的自己,但命運有時候也會拋出難題。也許因為太過自信,一次執行任務時,劉愛珍竟然去抬200斤的油機,導致嚴重的腰椎扭傷,無法走路,只能躺在床上靜養。
躺在床上的劉愛珍“感到意志消沉”:“我連去食堂打飯都打不了!”劉愛珍一度覺得自己要脫下摯愛的軍裝,告別心愛的軍營。
“但部隊沒有放棄我!”劉愛珍感慨,指導員安排我去醫院治療,還推薦醫生為我針灸?!?0天,先后治療了整整40天,我竟可以站起來走路了,而且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復發過?!?/p>
“部隊,又給了我一次機會。部隊就是我的家,指導員就是我的親人!”打那以后,劉愛珍有苦惱就去找指導員說,有開心的事兒也去匯報。她又恢復了從前的生機。
如今,那位指導員轉業了,劉愛珍只要有時間,就去看望那位從未想過放棄一名普通戰士的指導員。
劉愛珍說,有時候最苦的并非訓練,而是與戰友的一次次惜別。由于任務需要,16年來她經歷了數次轉崗,每每轉身離開,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曾經并肩拼搏的身影?!拔铱倳肫鹚麄?,特別特別想?!彼f,“是他們幫助了我、鼓勵了我、培養了我——他們都是我最親的人!”這句話,劉愛珍反復念叨著,仿佛每說一次,就又一次握緊了那些遙遠卻溫暖的手。
“是一種信仰,也是一份傳承”
16年軍旅生涯,劉愛珍7次參加外訓任務,4次上高原駐訓。她告訴記者,她經歷過連綿不絕的陰雨極寒天氣,經歷過大漠戈壁上風沙把帳篷卷走的寒夜,經歷過高原上流鼻血、頭痛不止的極端身體反應。而這些,都被她攻克了。
如今,劉愛珍又在高原駐訓,這次又是一整年。
記者問她,苦嗎?她說不苦,所有的苦都可以克服,“我執行過很多重要的任務,在任務中,可以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價值”。
記者問她,累嗎?她說不累,如果體能再好一點,她想承擔更多的任務,“我現在還是部隊里的基層報道員,時常會記錄部隊里發生的故事,記錄部隊里優秀軍官和戰友的經歷,我在他們身上汲取著不斷奮進的力量”。
最近,劉愛珍記錄了一個榮獲二等功的神槍手的事跡,在部隊內部引起了很大反響。她自豪地告訴記者:“那位神槍手如今還成了他們全村的明星,不少孩子看了文章,立志長大要當神槍手嘞?!?/p>
“軍人身上有一股勁兒,一種不輕言放棄、永不服輸的勁兒;是一種追求進步,努力上進,勇攀高峰的勁兒。我想把這種力量傳遞出去?!眲壅湟Я艘ё齑綀远ǖ卣f,現在我的文字功底有所提高,也掌握了攝影、剪輯等各種技能,“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的部隊和我們可愛的戰士”。
記者又問,想家嗎?她說想,最虧欠的是母親和孩子,“母親養我長大不容易,我總說把她接到家里照顧她,但至今未能兌現”。劉愛珍最希望的是母親身體能夠健康,等她回去接母親回家住。
記者還問她,如今你怎么理解軍人?她說,軍人是沉默的,是堅韌的,也是柔軟的?!暗蔀檐娙?,身上就有了一份使命和擔當,也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p>
如今的劉愛珍,總還會想起父親,也似乎更理解父親了。
“如果我是他,我會做同樣的選擇?!?/p>
采訪結束后,記者一直在想,劉家兩代十人接續參軍,其中不少人都經歷過生死,是什么讓他們義無反顧走向軍營?
采訪結束后,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軍人,是一種使命,是一種信仰,也是一份傳承。(本報記者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