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一面依山、三面環海。在坤德農場輞川鎮許厝村基地,曾經是農作物成活率低、收成差的鹽堿耕地,通過引進“海水稻”、創新智能農機裝備等方式,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向鹽堿地要糧”的農業變革寫下生動注腳。


走進坤德農場,一株株“海水稻”秧苗被精準插入田中,大片水田披上齊整的“綠裝”?!昂K尽辈⒎且院K嘤?,而是能在鹽堿濃度為3‰至5‰的鹽堿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

2022年,在惠安縣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農戶引進多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進行小規模試種,從中篩選出長勢好、產量高、品質優的水稻品種。2023年,該農場開始規?;N植,這是泉州市真正意義上首次引種“海水稻”。


2024年,許厝村種植耐鹽堿水稻的面積擴大至600多畝。長不出莊稼的鹽堿地如今已成為“兩稻一菜”的“糧倉”。

滾滾稻浪的背后,凝結著科研團隊技術攻堅的汗水。在育秧棚里,三臺智能化育秧設備高效運轉,上面一盤盤秧苗在一圈圈循環中完成噴淋、光照等工序,長勢喜人。這是福建省首臺智能控制立體循環種植床。

智能控制立體循環種植床的引進加快了秧苗的培育進度,科學精準的育秧方式讓其出產的秧苗更加健康、茁壯,能更好地適應惡劣環境種植。據介紹,完成水稻育秧后,這套設備還可以應用于葉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培育。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下江村的家興家庭農場,水果掛滿枝頭,一片豐收景象。這里曾經面臨海水倒灌、土壤硬化嚴重等問題。2013年,惠安縣家興家庭農場成立,陸續流轉了300多畝鹽堿地,由此走上了鹽堿荒地開發之路。

近年來,福建省農科院把家興農場作為濱海鹽堿地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常年為家興農場提供技術支持,陸續開展了濱海鹽堿地土壤檢測、改良和特色產業開發的技術服務。


通過農旅融合、帶動就業和生態循環的實踐,家興農場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實惠。
統籌: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林凱
配音:歐陽安楠
包裝:夏勇
素材支持:惠安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