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的范圍和用度,反映著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們為什么過緊日子、如何用緊日子換取好日子,指明了方向。
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實施以來,“帶頭過緊日子”日益成為黨政機關的行動自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一些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對下級緊”,嚴于對人、寬于對己;有的“大錢上緊”,對一些“小錢”卻不以為然,任憑從指尖漏過;有的“一律從緊”,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有的“暫時從緊”,認為現在的“緊”是暫時的、過了風頭就調整,或者是權宜的、財政寬裕后就調整;等等。這些現象和問題會傷害群眾感情、損害黨的形象、影響黨的事業,必須深刻領悟過緊日子的重要內涵,全面準確貫徹落實。
把握好“目標”與“手段”的關系。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梢哉f,老百姓過好日子是“目標”,黨和政府的支出只是實現的“手段”。帶頭過緊日子,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和民生,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恳环皱X、辦每一件事,首先應當問問是否有利于發展、是否讓群眾受益。決不能蛋糕沒做大、自己先切分,池水沒注滿、這邊先跑漏。
把握好“長期”與“暫時”的關系。過緊日子,不是一陣風、運動式的暫時之計,不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緊張的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計。一直以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都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從延安時期軍民同心、共克“魚大水小”的困境,到新時代弘揚“過緊日子”、厲行勤儉節約的新風,時空條件在變,本色底色不變。我們決不能因為時代發展了、物質條件改善了,就認為“艱苦奮斗過時了”“勤儉節約過氣了”。
把握好“加法”與“減法”的關系。過緊日子,不是一律從緊,而是有加有減、有進有退。在“加法”上,要更多投資于人、投資于未來。集中財力保障民生福祉和重大戰略任務,有序補齊民生領域短板,保障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支出,辦好就業、教育、養老、醫療衛生、住房等民生實事,確保資金使用在發展緊要處和群眾急需事項上。在“減法”上,關鍵是約束奢侈浪費行為、壓減非必要開支。各級黨政機關要從嚴從緊管理黨政機關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費用,特別是嚴禁各類鋪張浪費行為,狠剎鋪張浪費歪風邪氣,堅決糾治各種形式的“政績沖動癥”。
把握好“軟文化”與“硬約束”的關系。在“軟文化”上,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重要宣傳內容,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黨政機關要積極培育和形成崇尚節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機關文化,為在全社會形成節儉之風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在“硬約束”上,建立健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監督檢查機制、信息公開制度,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干部、人員的責任,真正讓鐵規發力、禁令生威。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睅ь^過緊日子檢驗著黨員干部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也映照著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只要黨政機關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緊要處,就一定能把“緊日子”過成“好日子”“富日子”,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