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推動縣域經濟擺脫依賴要素投入、城鄉分割的發展模式,聚焦提質增效,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筑牢堅實根基。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豐富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內涵,為明確發力方向與路徑、作出有針對性的部署、更好開展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h域承載著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到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而要把改善民生、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一些縣域尚面臨產業升級、人口流失等壓力,需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速產業升級、完善就業機制等,有效促進居民增收和消費升級,扎實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城鄉融合是重要支撐。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科學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指明了現實路徑??h域位于“城尾鄉頭”,長期以來面臨著“城鎮要素難下鄉、鄉村要素留不住”的結構性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制約了縣域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必須堅持以城鄉融合為引領,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關鍵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平等交換和高效配置。
生態文明是內在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h域具有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和相對獨立的經濟社會系統,是檢驗和踐行“兩山”理念能否落地生根的關鍵場域??h域經濟發展不能只追求短期經濟增長,必須注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長期平衡。當前,部分縣域經濟發展仍面臨傳統產業路徑依賴較強、綠色轉型機制不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單一等現實挑戰,亟需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形成“保護—發展—增值”閉環,以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消費升級是動力來源。我國縣域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隨著縣域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縣域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升級,縣域消費已成為提振消費、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一環和重要突破口。消費升級有助于充分釋放縣域消費潛力,推動縣域商業主體多元化和運營模式創新,活躍城鄉消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目前,我國縣域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消費的規模和層次相對較低,縣域作為消費市場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應通過豐富消費供給、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培育消費場景等,多措并舉激活縣域消費市場,推動消費規模擴大與層次提升。
明確重點任務和主攻方向
新時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以民生改善錨定價值方向、以城鄉融合優化發展空間、以生態賦能堅守綠色底線、以消費升級激活內生動力、以產城協同凝聚發展合力,通過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協同治理,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提升縣域民生福祉。同時,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打造多元文化活動平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促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
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牽引,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一方面,優化功能適配的城鎮體系。通過規劃引領與機制創新,依據縣域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對城鎮功能進行精準定位,重塑城鄉空間格局,構建“縣域中心城市—重點鎮—特色村”三級聯動體系。另一方面,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通道。推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建設,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源向縣域及鄉村產業傾斜,完善城鄉協同、以城帶鄉幫扶機制,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多措并舉破除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梗阻。
以綠色轉型為路徑,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依托縣域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能耗降低與污染減排,積極探索“生態+產業”“生態+旅游”“生態+品牌”新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與生態保護相適配的產業結構。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設立生態產品與碳匯交易平臺,優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暢通生態資源向資產轉化的途徑,系統構建縣域生態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體系。
以消費升級為導向,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精準對接縣域消費需求,培育多元支柱產業,塑造縣域特色品牌。加快構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體化縣域商業網絡體系,提升縣城商業綜合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通過創新消費場景、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打造全媒體宣傳矩陣等多種方式,持續發掘并釋放縣域消費潛力,推動縣域消費提質升級。
以產城融合為抓手,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抓好縣域重點產業鏈,因地制宜打造縣域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前瞻布局數字農業、智能裝備、文化旅游等新興領域,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和城鎮體系,推動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深度融合,提升城鎮對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發展縣域經濟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有機協作,能夠在更廣范圍內整合要素資源、拓展市場空間、提升整體競爭力,推動縣域經濟實現結構優化、動能轉變、提質增效。要堅持黨建引領,整合省、市、縣、鄉、村多級治理資源,搭建協商共治平臺,推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營造良好環境。同時,促進治理機制協同,統一縣域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規劃,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健全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機制,構建起多維度協同治理體系,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新格局,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蘇 芳 作者系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