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曲藝音詩畫《伊莎白》:一次曲藝表達的全新探索
新華社記者王思北
由中國曲協、四川省文聯主辦的大型曲藝音詩畫《伊莎白》日前在北京首演。這部作品以多曲種融合為主要表現方式、以交響樂和視覺藝術為輔助手段,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獲得者伊莎白·柯魯克的傳奇人生,引發業界關注。
在近日舉行的作品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伊莎白》是一次曲藝表達的全新探索,讓觀眾看到了曲藝年輕化、多樣化和富有生命力的新面貌,為曲藝題材拓展與形式創新提供了有意義的范本。
伊莎白·柯魯克1915年出生于中國四川。1947年,為考察和報道中國解放區土改運動,她與丈夫大衛·柯魯克穿越重重封鎖來到邊區,完成了《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這部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此后,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世紀之久,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2019年,伊莎白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
“演出以短短的一百分鐘貫穿了伊莎白的百年人生,通過《生在中國》《愛在中國》《心在中國》《留在中國》四幕內容,讓觀眾更深入地走進伊莎白純真、浪漫而深情的一生?!敝腥A詩詞學會副會長高昌認為,作品雖以宏大主題、深厚歷史縱深、廣闊時代參照為底色,卻始終堅持以小切口、真細節、暖視角、新元素來推動故事、打動觀眾,是曲藝領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
曲藝音詩畫《伊莎白》演出現場。(中國曲協供圖)
在藝術形式上,《伊莎白》融合了四川清音、湖北大鼓、京韻大鼓、陜北說書、長子鼓書、蘇州評彈等十余種曲藝形式,通過將不同地域的曲藝風格與人物故事進行匹配,串聯起伊莎白的人生軌跡。
在舞臺呈現上,作品劃分了曲藝演唱區、交響樂隊伴奏區、主持人閱讀串聯區、大屏幕影像區及紗幕影像區五個表演區域,構建出層次豐富的藝術空間。此外,作品還融入多媒體視覺與AI技術,穿插大量珍貴歷史影像,使觀眾在視聽交融中感受藝術與精神的雙重震撼。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金浩看來,《伊莎白》找到了曲藝敘事與史詩主題的契合點,兼顧史實與情感,在曲藝表現重大題材、運用現代技術與戲劇化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作為文藝的輕騎兵,曲藝能夠迅速、直接地展現時代發展、說唱人民心聲。這部作品讓我感到,曲藝不光是文藝輕騎兵,也可以成為重裝備?!苯鸷普f,《伊莎白》能夠為今后曲藝藝術的跨界融合和重大題材創作提供借鑒。
“從題材選擇到結構成篇,從藝術創作到展演效果,這部作品都可謂別開生面。它證明曲藝完全可以做大作品,可以有新格局;展現了曲藝這門敘事體傳統說唱藝術對重大題材的承載能力,展現了全國曲藝人的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弊鳛椤兑辽住房偛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高世名說,希望以《伊莎白》為契機,持續激發廣大曲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和創新動力,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推出更多具有現實深度、精神高度和藝術強度的時代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