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光影流年|索朗羅布:丈量高原四十載-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19 10:58:26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光影流年|索朗羅布:丈量高原四十載

    字體:

      編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巨變,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新華社常年扎根西藏的資深攝影記者,用他們的鏡頭,經年累月,記錄下這歷史長河中的滄桑巨變。

      他,扎根高原;他,用鏡頭見證歷史,用熱血書寫真實:從漁村變遷到珠峰之巔,從鐵路通車到社會脈動……在西藏不斷前進的路上,在重大新聞發生的現場,總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要么在等待出發,要么在奔赴現場的路上。我成為攝影記者的初衷很簡單——想擁有一臺相機,而當相機真正握在手中,它便成了我丈量高原四十載的伙伴。

      國家投資455萬元,由西藏自己設計施工的拉薩林廓北路即將竣工(1988年攝)。

      西藏林芝縣帕龍門巴民族鄉中心小學門巴族教師次仁(左)在輔導學生學藏文(1994年攝)。

      駐藏武警部隊國旗護衛隊官兵在拉薩布達拉宮廣場升國旗(2008年1月1日攝)。

      1987年9月,我踏入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大門。選擇拿起相機,是時代的召喚,也是內心的回響。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同志提出“兩翼齊飛”,倡導文字與攝影報道并重。我本就熱愛攝影,也盤算著,有了攝影設備,既能用鏡頭捕捉瞬間,也能用筆記錄故事,豈不兩全?就這樣,我拿起了相機,開始了攝影記者的生涯。

      西藏日喀則市在318國道兩側實施綠色通道工程(2010年7月22日攝)。

      車輛行駛在試通車的拉薩納金大橋上,拉薩納金大橋是西藏第一座矮塔斜拉橋梁(2013年10月27日攝)。

      郭加新村村民在小區打掃衛生。2018年以來,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郭加新村陸續迎來9個高海拔縣(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51戶(2020年9月4日攝)。

      牛皮船上的漁村故事

      之前有個年輕記者好奇我入職的那個年代是怎么拍照的,問我發稿的故事。我對他說:“按快門的沖動和現在一樣,只不過那時候的膠卷和相機,金貴得很,每一張都要精打細算?!?/p>

      1989年,我和同事前往一個叫洞巴村(現為俊巴村)的漁村采訪,它在拉薩曲水縣茶巴拉鄉,緊挨著拉薩河南岸,那里的村民世代以打魚為生。過去在西藏,捕魚被視為殺生,漁民、屠戶常遭歧視。但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村莊間聯絡逐漸頻繁,思想也由封閉走向開放。洞巴村的村民勤快樸實,除了打魚,還能織藏毯、做皮具、縫衣服,有了多種收入來源。日子好了,原來被人們歧視的洞巴村青年男女與外村通婚的也越來越多。我們此番采訪,打算記錄下這些年來漁村的積極變化。

      這是洞巴村的漁夫們劃著牛皮船在雅魯藏布江上撒網(1989年攝)。

      拉薩河南岸曲水縣洞巴漁村的民房(1989年攝)。

      漁村的男人們外出捕魚,婦女們則在村里務農。這是漁村婦女在田間為莊稼施化肥(1989年攝)。

      去洞巴村的路不容易。當年我們搭過拉貨的解放卡車,蹲過顛簸的手扶拖拉機拖斗,最后一段路還得靠牛皮船渡河。船身隨浪起伏,我小心護住相機,生怕金貴的膠卷浸了水。也是在那次采訪,我第一次用上了彩色膠卷,感覺很新奇,這里想拍一張,那里也想拍一張,但心里總記著要省著點用。最后,我拍了一組洞巴村的村民捕魚、務農以及他們日常生活的照片,村民撒網的弧線、織毯的巧手、漁夫的笑臉,都在取景框里跳躍。

      在洞巴村拍攝的用牛皮制成的漁船(1989年攝)。

      漁夫尼瓊(左一)正在檢查魚獲(1989年攝)。

      洞巴村漁民吃魚方法有十幾種,這是漁夫次仁多吉正在做“娘欽”(意為生魚漿)(1989年攝)。

      如今,洞巴村已經改名叫俊巴村了,交通便利,西藏人民口中的“黑色路面(瀝青公路)”鋪到了村邊,村民們除了捕魚也搞起了農家樂。

      拉薩至日喀則高等級公路景觀(2024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2024年9月3日拍攝的西藏林芝至拉薩高等級(高速)公路和旁邊仍在使用中的老路(左)。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回到那個年輕記者問我的問題,從黑白變彩色,從模糊變清晰,照片成像的質量隨著技術發展不斷進步。從歧視到通婚,從鄉野土路到高速公路,我拍下的照片,見證了西藏鄉村曾經走過的歷程。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腳印,我很幸運。

      翻山越嶺的玉麥之旅

      提起西藏的交通,我總不由想起1997年9月前往玉麥鄉采訪的經歷。

      玉麥鄉,位于中印邊境,曾被稱為“中國人口最少鄉”。20世紀6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僅有桑杰曲巴和女兒卓嘎、央宗一戶人家,他們始終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堅定信念,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祖國的領土,譜寫了愛國守邊的動人故事和時代贊歌。

      1979年,正在山南采訪當地一個物資交流會的我的同事群桑,在交流會上偶遇了正在售賣特產的卓嘎,由此開始了新華社對桑杰曲巴父女三人命運以及玉麥鄉發展變化40多年的關注和追蹤報道。

      玉麥鄉藏在藏南隆子縣的群山中,要去那里,得先翻越山口海拔4627米的日拉山。那時隆子縣城與玉麥鄉的交通條件極差,比徒步快些的方式,就只有騎馬。

      當時的玉麥鄉是中國人口最少的鄉,我們去時也只有4戶18口人。這里曾一度只剩1戶3口人,而我們要采訪的,正是這3口人中的長者——桑杰曲巴。

      當年80歲的桑杰曲巴(左)是曾是玉麥的鄉長,他在家照看外孫索朗頓珠。

      玉麥鄉年滿18歲的公民在選舉縣、鄉代表。

      那天早上8點,我和兩位同事從隆子縣城出發,先沿公路走到日拉山腳,再騎馬上山??赡懿簧偃擞X得騎馬輕松又瀟灑,可事實遠非如此:想在馬背上不摔下來,腰和腿都得繃著力氣維持平衡,說到底,騎馬也只比徒步稍微輕松一點。同行的一位同事,就曾在顛簸的山路上不慎摔下馬,疼得齜牙咧嘴。如今回想起來,大家都當笑話來談,可放在那時,若是真受了傷,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后果不堪設想。

      走了約5個小時,我們終于抵達日拉山頂,山頂正飄著雪。此時我們距離桑杰曲巴家還有20多公里,便在山頂找了處避風的地方,簡單吃了些干糧,就忙著下山。

      下山和上山不同,是不能騎馬的——馬的前腿不如后腿有力,下山時重心全壓在前腿,很容易失蹄。我們牽著馬,沿著羊腸小道一步步下山。隨著海拔降低,雪漸漸變成了雨,等晚上6點趕到玉麥時,全身衣服和隨身攜帶的行李全濕透了。

      桑杰曲巴見我們來,格外高興。因為這里不通路,外面的人很少來。他立刻到屋外背柴火,給我們燒水取暖。說起來還有件趣事:當時我們一行三人到了他家,另外兩位同事,一個掏出兩條煙,一個拿出兩瓶酒,只有我啥都沒帶只能干坐著烤火。如今想來,還是我當時想得不夠周到。

      我們圍著火爐,聽桑杰曲巴講玉麥的情況。他把淋濕的香煙放在火邊烤著,烤干了就點上一根,臉上滿是開心。他說,1985年玉麥鄉的居民全遷走了,可到了公路沿線的定居點后,發現沒法放牧,于是1986年,他們一家又回到了玉麥。在之后的近十年里,這里就只有他們一戶人家。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7年9月拍攝的玉麥鄉(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下圖為2024年10月14日拍攝的玉麥鄉(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如今的玉麥,交通再也不是難題,更不再是障礙。2018年起,玉麥鄉啟動邊境小康村及配套設施建設,民居、排水系統、通訊設施、學校、中心公園等相繼建成,公共服務配套日益完善。2019年,國家投資超 5億元、總里程 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徹底解決了玉麥每年因大雪封山的困擾;與此同時,國家電網成功將10千伏輸電線路接入玉麥,玉麥人終于用上了安全穩定的常明電。曾經的 “三人鄉”,如今已發展到67戶、200多人,成了下轄兩個行政村的“小康鄉”。

      看著如今平坦的公路與穿山隧道,想起當年翻山越嶺的時光,我心中滿是欣慰。

      高山上的“魯莽”攝影師

      珠穆朗瑪峰——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眺望、靠近、攀登。我報道登山的次數很多,光是去珠峰大本營,少說也有二十次了。但珠峰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它的“嚴苛”,不會因為你有經驗就減少半分。

      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2005年6月攝)。

      2005年國家成立中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我隨隊登山采訪。通常,記者的采訪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就結束了。抵達珠峰大本營相當不容易,彼時我已頭痛不已,但作為攝影記者,我知道大本營的畫面太單調,讀者們期待看到的是登山隊員攀登的身影。仗著自己身體好,又是在高原長大的,我扛起器材,跟著登山隊員就向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進發。

      珠峰高程測量隊在珠峰大本營合影(2005年3月29日攝)。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碩士劉偉剛正在珠峰登山大本營附近的絨布河采集水樣(2005年4月15日攝)。

      2005年珠峰登山測高隊隊長張江齊(左)帶領隊員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向海拔6500米營地進發(2005年4月18日攝)。

      我們花了將近一周時間才到達前進營地。之后幾天,我又跟著隊員們繼續向上攀登,邊走邊拍。在山上拍攝,相機比人更嬌貴,相機、電腦一被凍住,就根本發不了稿。夜里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我只能把相機和筆記本電腦緊緊裹在睡袋里,用身體溫暖著它們蜷縮入眠。白天拍攝時,每隔五分鐘就得把相機揣進羽絨服里捂一捂回溫,防止它凍僵“罷工”。就這樣,總算拍到了一些滿意的畫面。我一路跟著登山隊,最終來到了海拔7028米北坳營地下面,記得隊員跟我說當時海拔是6700米,那也是我到過的最高的地方了。

      中國重測珠峰高度登山測量隊在西藏登山隊隊員普布(左一)帶領下,學習登山安全裝備的正確使用方法(2005年4月24日攝)。

      中國重測珠峰高度登山測量隊隊長張江齊和同伴一起進行高度適應性訓練(2005年4月24日攝)。

      中國重測珠峰高度登山測量隊隊員任秀波在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擦上防曬霜,戴好墨鏡,準備出發進行高度適應性訓練(2005年4月24日攝)。

      中國重測珠峰高度登山測量隊隊員劉西寧佩帶上升器,準備攀登珠峰北坳冰壁(2005年4月24日攝)。

      其實抵達前進營地后,我的高原反應就越來越重,頭疼欲裂,喝水都惡心,根本吃不下東西。登山隊員和同行的藏族同事堅贊不得不額外照顧我。登山隊員給我送吃的,把碗放在帳篷門口,陸陸續續在門口碼放了十幾個碗。我總想休整一下再往上走一走,但到第六天,還是接到了勸我下山的電話。

      我自己也清楚該下山了。再硬撐,很可能自己走不動了,需要別人背或畜馱著下山,危險會成倍增加。

      從6500米下撤到5200米的大本營,平時四小時的路程,那天我跌跌撞撞走了九個小時。堅贊幫我背著沉重的設備,每走幾十米就停下來回頭喊我一聲,確認我跟上??斓酱蟊緺I時,留守的同事邊巴次仁和駕駛員也焦急地過來接應。在大本營上面一段山路相遇時,邊巴次仁看見我就哭了,但那時我已經沒有力氣再做任何情緒上的反應了?;乩_的路上,他們都在“數落”我的莽撞,我什么也沒說,只是拿出拍好的照片晃了晃,他們也就不再出聲。

      2005年5月25日拍攝的珠峰重測紀念碑。

      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2005年6月攝)。

      國家測繪局的測繪專家在為登山隊員講解測量儀器的安裝、定位及測量方法 (2005年4月18日攝)。

      正在訓練的中國西藏登山隊的登山健將們在得知珠峰新高度后振臂歡呼。他們都是登上珠峰多次的國際級和國家級登山運動健將,2005年5月他們協助測繪人員成功登頂測量珠峰新高度(2005年10月9日攝)。

      2005年5月22日11時零8分,中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勝利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巔。同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在北京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度為8844.43米。這次測量獲得的精確數據,不僅是中國測繪科技發展的里程碑,其過程中積累的寶貴氣候、生態資料,也成為中國對世界科學研究的貢獻。每一次對珠峰的探索,都伴隨著對這片高原更深入的理解,也推動著西藏登山事業和科學考察的進步。

      鐵軌上的高原騰飛

      2006年6月,離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還有一個月。通車的照片不容有失,為了拍這張照片,我和同事土登用了三天時間尋找拍攝位置,先是到部隊院子里爬水塔,然后又去爬人家的辦公大樓,幾乎跑遍了所有可能的制高點。

      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和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同時舉行。這是西藏各族群眾聚集拉薩會場參加開工典禮(2001年6月29日攝)。

      承擔青藏鐵路當雄段施工任務的中鐵十五局工人在工地氧吧吸氧(2004年5月14日攝)。

      中鐵十一局三公司工人在青藏鐵路西藏安多鋪架基地進行軌排生產(2004年6月17日攝)。

      西藏堆龍德慶縣(現為堆龍德慶區)乃瓊鎮崗德林村農機協會農民正在用拖拉機進行春耕(2008年4月14日攝)。

      最后,我們把目光投向了堆龍德慶縣(現為堆龍德慶區)乃瓊鎮后面的一座小山,爬上去想碰碰運氣。那里果然視野非常好??吹饺【翱蚶?,拉薩河、拉薩河特大橋、布達拉宮還有遠處的雪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我心里一下就有底了,拍了一張樣片傳到北京,得到反饋說通車當天一定要拿到這張照片。

      7月1日,青藏鐵路通車當天,通知火車上午11點發車。我凌晨6點就趕到選定的點位,架好設備??商旃蛔髅?,河谷里起了大霧,白茫茫一片,連橋的影子都看不清。任務眼看要完不成,我急得直冒汗。這時河谷里濕潤的風吹來,在相機上結了一層薄薄的露水。我苦笑著拍了拍相機:“伙計,你也緊張了?”

      2006年7月1日11時20分許,由拉薩發出的“藏2”次慶典列車通過拉薩河特大橋。

      萬幸,10點多鐘霧氣開始慢慢消散,陽光把橋面照得金燦燦的。11點20分,“藏2”次慶典列車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遠方的山谷中緩緩駛出,在湛藍的天空下舒展開來。我屏住呼吸,連按了十多次快門,幸不辱命。

      2006年7月1日晚,拉薩布達拉宮廣場禮炮聲聲、煙花綻放,慶祝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看著列車漸漸遠去,我眼前的光影有些模糊,分不清是淚水折射的陽光,還是拉薩河面的粼粼波光。我知道,這條天路將載著牧民的兒女走出雪山,讓遠方的稻香飄進氈房,為西藏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6年7月2日零時31分,首趟進藏的“青1”次列車安全抵達目的地——西藏拉薩火車站?!扒?”次列車1日上午11時05分從格爾木火車站啟程,全程運行1142公里,歷時13小時26分到達拉薩。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

      2006年7月2日零時31分,首趟進藏的“青1”次列車安全抵達目的地——西藏拉薩火車站?!扒?”次列車1日上午11時05分從格爾木火車站啟程,全程運行1142公里,歷時13小時26分到達拉薩。這是乘坐“青1”次列車抵達拉薩的乘客。

      從1987年開始,我在西藏干了三十多年攝影記者。相機從膠卷換成了數碼,交通工具從牛皮船換成了越野車,但“在現場”這三個字的分量,從未減輕。

      西藏日喀則民族服裝廠生產的皮鞋、皮襖等在“達瑪節”物資交流會上頗受農牧民喜愛(1988年攝)。

      西藏大學藝術系學生嘎欽拉姆在布達拉宮寫生(1997年攝)。

      回想起來,“按快門”只是一瞬間的事。更多時候,我是在等待,等一縷破霧的天光,等一次歷史的交匯;或者是在路上,爬一座荒山尋機位,攀一道冰壁追足跡。一路奔波耗費了大半力氣,卻也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血肉般的感情。那些走過的路、爬過的山、喝過的酥油茶,都融進了我拍下的照片里,成了光與影的記憶。也許有一天,我會放下相機,但那些在現場的瞬間,早已刻進了這片高原的記憶里。

      多杰旺堆的家人一起喝青稞酒。當日是藏歷12月1日,日喀則群眾迎來了農家新年初一(2015年1月21日攝)。

      西藏曲水縣熱堆村村民在賽牦牛(2020年8月7日攝)。

      因為我深知,真正的新聞,不在辦公室里,不在電腦屏幕上。它在雪山腳下村莊的變化里,在鐵軌延伸帶來的希望里,在每一個正在發生的、鮮活的現場里。抵達現場,記錄真實,然后再次出發——這就是我一個攝影記者的初心,也是我一生的堅持。

      講述:索朗羅布

      記者:姜帆、旦增尼瑪曲珠

      編輯:程婷婷、丁赫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