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在農業生產領域積極探索,在產業提質、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等方面成效卓著,亮點頻現。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四龍鎮位于黃河之畔。進入秋季,這里的連片溫室大棚迎來蘆筍采收旺季。
四龍鎮的現代生態農業蘆筍種植示范園雖建成僅一年多時間,但憑借科技創新、全產業鏈發展和聯農帶農機制,小蘆筍已經“長”成了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大產業,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金秋時節,福建省長汀縣館前鎮汀東村大草坪山場的百畝板栗園迎來豐收。在長汀,小小的板栗已成為帶動林農增收的“致富果”,是當地林下經濟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長汀縣因地制宜發展木本糧食、木本油料、森林藥材等八大林糧產業,探索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發展模式。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 193萬畝,產值38.2億元。
近日,吉林省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總站聯合吉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深入吉林省長春市、四平市、白城市等地,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集中清除與科普宣傳活動。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持續加大外來物種防控力度,通過“專家技術指導+基層網格排查+農戶主動參與”模式,已形成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常態化防控格局。
年過七十的李建生從1977年大學畢業開始,便與玉米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48年的老科學家,被同行稱為堅守種業一線的“追光者”。
李建生表示,過去育種更像一門藝術,依賴經驗;如今它已成為一門可預測、可設計的科學。他從“藝術育種”走向“科技育種”的歷程,也正是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
統籌: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郭剛 程楠 宓盈婷 姜明明 黎多江 郭良川 趙玉和
配音:歐陽安楠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