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為年度主題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在京舉行,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位嘉賓齊聚古都,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推進文明交流互鑒。
2023年,習近平主席向2023北京文化論壇致賀信,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這一對北京歷史文脈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關系的重要論斷為首都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從中軸線申遺帶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到建設內涵豐富的“博物館之城”“演藝之都”“書香京城”,從三條文化帶交相輝映,到文化科技新業態遍地開花……千年古都北京始終以最深沉、最厚重的文化味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古都上新 文脈綿長
長安街西延長線上,首都博物館靜靜佇立,承載北京悠久歷史、綿長文脈的文物在此匯聚。
2025年8月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展出的組合人面形銅飾。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不久前開幕的“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上,一組“明星”青銅器成為觀眾追逐的焦點。青銅鼎、青銅卣、青銅觶……五件青銅器、兩件帶蓋,內壁、器底、器蓋出現同樣的銘文多達七次。專家稱,它們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獻。
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外城墻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經過系統性勘探、精細化發掘和多學科考古研究,琉璃河遺址于今年4月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多項重要突破”也被列入論壇期間發布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4年度十件大事”。
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在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北京不僅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歷史文脈,也孕育了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為首都文化建設把脈定向,明確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
為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北京堅決貫徹“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全力推進老城整體保護復興?!拔⒏脑臁比〈恕按蟛鸫蠼ā?,嚴控建筑高度、恢復胡同肌理,老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逐漸得到恢復,三里河再現“水街穿巷”,讓人們留住鄉愁。
2025年7月14日拍攝的大吉巷。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2020年4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正式發布,圍繞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時代之問,做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篇大文章。
近年來,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帶動100余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成,先農壇神倉、慶成宮等一批古建筑群面向公眾開放;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提速;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存保護,創新開展老字號和非遺保護利用,推動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傳承。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發布,北京將加快推進首都功能核心區重點文物騰退,推動北京中軸線遺產點逐步恢復歷史格局。
百年戲臺上,一曲《牡丹亭·游園》唱段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讓古老建筑再綻光芒。正乙祠戲樓、顏料會館、湖廣會館等承載著歷史、文化與地方記憶的場館重煥新生。天壇祭天禮樂、前門老字號技藝……沿著非遺主題線路,游客通過“打卡集章+深度體驗”模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
雙向奔赴 重文煥彩
在論壇會場的文創展售中心,天宮藻井渾天儀冰箱貼、國子監立體浮雕手繪、頤和園系列紙雕便簽盲盒,融合傳統元素與科技時尚設計,備受歡迎。
2025年9月12日,參觀者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展區“北京禮物”展廳選購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劉嶺逸 攝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
秋日步入北京首鋼園,綠樹掩映下的昔日煉鐵廠儲料倉褪去煙塵,變身數字化展陳空間?;⌒纹聊簧?,片片花瓣飄落,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再現眼前,參觀者仿佛進入寧靜桃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借助最新數字技術可以幫助公眾近距離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北本┣宄穷,F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介紹,該館已推出《重返·圓明園》《發現·北京中軸線》等多個數字展覽。
北京,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推動文化與科技雙向融合,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2025年9月18日,人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上,展陳通過AI技術讓照片“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讓參觀者穿越歷史時空;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中,鎮館之寶“玉舞人”在投影幕布上甩袖、旋轉;借助超高清實時直播體系,國家大劇院精彩劇目“飛”抵更多人身邊……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奏響傳統與現代共振、理性與浪漫共舞的交響曲。
參加論壇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拉扎赫·伊倫都·阿索莫在演講時提到,在北京天壇,實時游客監測系統有助實現可持續旅游,同時不損害遺產地的完整性?!斑@些創新實踐表明,中國正在為技術進步與文化保護結合樹立新標準,也為世界遺產領域提供了寶貴經驗?!?/p>
文以興業。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808.8億元,同比增長15.9%,展現出強勁發展動能。
跨越山海 美美與共
本屆北京文化論壇包括主論壇、6場平行論壇、20余場專業沙龍以及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常態化活動,同時舉辦重要成果發布專場活動、文化產業投資人大會等配套活動。
2025年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論壇在北京開幕。這是嘉賓出席2025北京文化論壇主論壇。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場內,與會者凝神傾聽,思想交鋒。場外,文化互動體驗,趣味十足。秋高氣爽,北海公園漪瀾堂內詩意濃,來自拉美15個國家的40位青年詩人與37位中國詩人相聚于此,展開一場跨越山海的對話。中文的平仄抑揚與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的熱情奔放匯聚在一起,借助詩歌這一“人類共通的語言”,送上對彼此真摯的祝福。
漫步于蒼松翠柏之間,泛舟于太液池上?!斑@真是個美麗的地方,很神奇的是讓人有種親近的感覺?!钡谝淮蝸肀本┑亩嗝啄峒釉娙颂┮了埂ぐK古衫亍趵啄醽喺f,“長城、胡同等很多地方都讓人著迷,我會將這次的見聞分享給更多朋友,期待下次再來中國?!?/p>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北京歷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重要窗口作用。
2024年11月7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匯聚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夯實學理根基,為解決現代世界問題提供智慧啟示;北京國際音樂節、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等吸引全球經典劇目、世界著名院團來京首演、巡演;“China Travel”爆火出圈,“北京禮物”走向世界;京產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微短劇“出?!眲蓊^強勁,泡泡瑪特等潮玩企業推出一系列中國創意IP,“圈粉”更多海外年輕受眾……
2025年4月25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榮譽盛典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這是獲獎選手上臺領獎。新華社記者 盧燁 攝
習近平主席在致2023北京文化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將更好發揮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加強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北京正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讓全世界走進文化北京、讀懂文化中國。正如論壇上發布的《從倡議到實踐:2024中外文化交流報告》提出——中外文化交流在理念與實踐的交相輝映中不斷迸發新活力,正在形成多維立體發展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久文化動力。
“建首善自京師始”。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京華大地上書寫著更加精彩的文明華章。
文字記者:葉前、楊淑君、羅鑫
統籌:朱舜、任鵬飛、侯幫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