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1988年2月,浙江省《金華日報》刊發一篇長篇報道,介紹當地兩位拾荒老人收養棄嬰的故事。新華社記者李曉果得知線索后專程趕到浙江金華,連續多日蹲點采訪,拍攝了愛心老人張洪斌和樓小英夫婦照顧棄嬰的現場畫面,以《人間貴真情》為題進行圖片專題報道,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眾多被感動的讀者紛紛給老人和孩子們捐款捐物,各界愛心不斷匯聚。
37年過去,兩位老人相繼離世,他們撫養過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已經退休的李曉果再到浙江金華重訪故地,用相機記錄當年那些孩子的近況,延續這場跨越時空的真情感動。
本期《我在現場·光影流年》為您帶來這場跨越37年的回訪,以及李曉果的感悟與回憶。

故事的開始,還要從37年前一個名叫五里亭的小廟開始。它位于浙江省金華市郊,廟里居住著一個特殊的家庭——一對年過花甲的夫妻和他們收養的多個棄兒。
樓小英在照顧收養的孩子(1988年9月攝)。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張洪斌和他的妻子樓小英多年來一直拾荒為生,他們在撿廢品的同時先后拾到了20多個棄兒,并把他們帶回家收養。其中,最小的只有10多天大,最大的也僅8個月大。老夫婦用賣廢品得來的菲薄收入養育這些小生命。
張洪斌(左)和樓小英在照顧收養的孩子(1988年9月攝)。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樓小英把孩子抱出門外曬太陽(1988年10月16日發)。 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姐姐”美仙沒能上學讀書,在一家窯場干力氣活,她說掙了錢要供“妹妹”上學。美仙打工回來,妹妹菊菊和晶晶奔跑著去迎接姐姐(1988年10月16日發)。 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這20多個棄兒中,除被人領養和因病夭折的以外,還有5個孩子和這對老夫妻生活在一起。這個血緣不同的特殊家庭,充滿人間的脈脈溫情。當人們對兩位老人所做的一切感到不解時,他們回答說:“廢品都要撿,活生生的孩子能忍心不撿嗎?”
張洪斌和樓小英夫婦與孩子們在老屋前合影(1988年1月攝)。新華社發(陳少華攝)
在構思拍攝的過程中,我決定從表現人間真情的角度切入。愛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支柱,它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使報道具有更普遍的社會意義。
在后來的幾天里,我每天騎自行車來往于旅館和這座破廟之間,跟著他們外出撿廢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并捕捉閃光的亮點,最終成稿。此組照片發出后,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刊出。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讀者來信和捐款,在一頁頁信函背后,是人們被感動的心。
2025年10月11日,李曉果(右)來到浙江金華看望自己當年采訪拍攝過的、被張洪斌夫婦撫養長大的張菊菊。新華社發(王頌攝)
近日,我又來到浙江金華市。闊別37年,此地已經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兩位善良的老人已在多年前先后離世,骨灰掩埋在金華郊區公墓里,墓碑上寫著“慈父母張洪斌 樓小英之墓”,當年我拍攝的棄兒中兩位已被好心人收養,年齡大一些的女孩張美仙、菊菊和晶晶早已建立了美滿的家庭。張美仙已50多歲,早年打過多份工,現已退休在家,40多歲的菊菊還在金華一家公司當倉儲員,同齡的晶晶夫婦在江蘇打工。
2025年10月11日,被張洪斌夫婦撫養長大的張菊菊(左)在家里翻看當年的老照片。新華社發(李曉果攝)
2025年10月11日,李曉果(左)在被張洪斌夫婦撫養長大的張菊菊家中與她交流。新華社發(王頌攝)
11日下午,我來到金華城區的菊菊家,姐姐張美仙已在等候我們。姐妹倆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她們身體健康,樂觀向上,精神面貌和生活環境與37年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我給她們送上重慶土特產合川桃片,一起重溫當年我給她們拍的照片,了解她們目前的生活狀況。說起當年父母的養育之恩,姐妹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5年10月11日,在浙江省金華市的一處公墓,被張洪斌夫婦撫養長大的張菊菊(右)和另一名當年被張氏夫婦撫養長大的孩子來清理兩位老人的墓碑。新華社發(李曉果攝)
2025年10月11日,在浙江省金華市的一處公墓,被張洪斌夫婦撫養長大的張菊菊(前)和另一名當年被張氏夫婦撫養長大的孩子清理兩位老人的墓碑,李曉果在旁邊拍攝。新華社發(王頌攝)
我們來到金華郊區的張洪斌夫婦的墓前。姐妹倆清理了墓地,默默地站立在墓碑前,獻上深深的敬意,愿他們的在天之靈得到永恒的祝福和庇佑。

2025年10月11日,在浙江省金華市,李曉果(中)與張菊菊(左)和另一名當年被張氏夫婦撫養長大的孩子交流。新華社發(王頌攝)
我在墓碑前佇立良久,回想起當年初次見到這對夫婦時的景象:他們飽經風霜的臉龐透著堅毅和不屈的精神,雖然環境陰暗又潮濕,但小小的家中充滿了人間的脈脈溫情。
純潔的心靈凈化拾荒生活中的塵埃,這段閃耀著人性光芒的回憶展現了寶貴的美德。
愿善良與愛意永存。

講述:李曉果
本期主持:呂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