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社區“口袋公園”
已升騰起蓬勃活力
閑置空地變成
居民身邊的“健身樂園”
2024年8月8日,市民在天津市城市綠道公園步道上跑步。城市綠道公園原為已停用的津浦(陳塘支線)鐵路,自2019年起分段提升改造,在保留了鐵路元素的同時,增加植被綠化面積和公共體育設施,構建多功能運動健身場所,為市民提供一個開放式的運動主題生態廊道。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這是2024年5月26日拍攝的西安曲江池遺址公園內的健身娛樂設施(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2023年1月6日,市民在蘇州市姑蘇區二郎巷健身步道散步。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跟隨“十四五”期間
健身資源向社區延伸、向群眾貼近的扎實步伐
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
2023年7月16日,人們在成都高新區桂溪生態公園騎行。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2023年5月14日,市民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翠湖園公園打乒乓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德斌攝)
截至2024年
全國體育場地面積達到42.3億平方米
較“十三五”末增加11.31億平方米
群眾健身更加方便
2024年8月5日,市民在石家莊中央綠色體育公園內運動健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2021年3月17日,市民在江蘇省淮安市東城全民健身體育公園內踢足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城市空間的每一寸“邊角料”
都藏著全民健身的新可能
高架橋下的閑置空間、商場屋頂的廣闊平臺、河岸綠地的綠色步道
通過“見縫插針”的改造
曾被忽略的城市“邊角余料”
蛻變為服務全民健身的“金角銀邊”
2023年12月5日,在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老年人在一處橋下運動場打乒乓球。新華社發(胡學軍攝)
這是2021年3月17日拍攝的江蘇省淮安市國聯西壩體育公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2023年4月28日拍攝的天津中海環宇城購物中心樓頂滑板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口袋公園”建設不斷完善
健身設施數量不斷增加
大型體育賽事場館面向公眾開放
“十四五”期間
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從2021年的2.41平方米
增加到2024年的3.0平方米
“出門能運動,下樓可健身”
“10分鐘健身圈”織進了
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2024年9月21日,居民們在寧陽縣城區一處體育公園內運動(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這是2024年5月5日拍攝的悅動辰星體育樂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悅動辰星體育樂園原是天津油漆廠搬遷后留下的閑置廠房,天津市北辰區引進專業公司對老舊廠房進行提升改造,盤活存量資產,老廠房變身成為潮流運動基地。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024年11月23日,在國家速滑館,參加2024年京津冀青少年速度滑冰邀請賽的小選手們在賽前熱身。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與此同時
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的科學健身方式
讓健身從“粗放式”走向“精準化”
結合《“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相關內容
加快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改造
優化體育公園建設與運營模式
成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這是2023年4月24日拍攝的福州市鼓樓區西河智慧體育公園內智慧跑道、智慧健身器材及健身驛站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2024年12月27日,在深圳筆架山公園,小朋友和家長一起使用智能互動屏鍛煉身體。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2年9月4日,市民在合肥市經開區南艷湖體育公園內的智慧步道健身。依托數字化技術,智慧步道可以精準記錄用戶在南艷湖體育公園內的運動軌跡及相關運動數據。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如今
體育正以最貼近生活的姿態
在普通人身邊扎根
打通“健康中國”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7月18日,高爾夫球愛好者在成都新陣地高爾夫練習場練習。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2025年1月31日拍攝的天津火車頭體育場(無人機照片)。天津火車頭體育場將原有的足球場地轉換成為總面積約11000平方米的戶外冰場,滿足了市民春節假期戶外滑冰、健身娛樂的需求。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2022年9月20日,市民在位于高鐵橋下的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鍛煉(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當運動成為日常、健康成為常態
無數個體的活力將匯聚成發展的動能
奏響全民健康與國家富強的和諧樂章
編輯:許雅楠、李瑩、丁旭、侯昭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