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農業文明密碼
訴說沉睡數千年的故事
齊魯大地
黃河下游
山東淄博后李文化時期小高遺址中
45粒炭化小豆的出土
揭開先民飲食的“秘密”

多年前
山東大學考古合作團隊來到小高遺址
日前
通過植物考古和碳-14測年
他們發現距今9000年的炭化小豆遺存
這打破了小豆的單一起源說
9000年前
甚至更早
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馴化這種作物
補充自然界中不易獲得的蛋白質

黍、粟、狗尾草、藜
胡枝子、大豆、水稻
遺址中陸續出土的古代植物
讓人“大開眼界”
這證明當時黃河下游已形成
“谷物+豆類”復合作物體系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
已發現從豆類獲取蛋白質的方式
豆類進入近萬年前的食譜

飲食原料多樣化
烹飪工具也日益豐富
在同屬后李文化的山東章丘西河遺址中
石磨棒搭配石磨盤
是常見的加工工具
可將作物脫殼或粉碎
讓粗糙的顆粒變得順滑

燃起火焰
烹飪一鍋食物
陶土制成的陶釜也是必備炊具
狩獵和耕作獲得的食材
在釜中加熱制熟
化作更易被身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吃一口熱飯
是對一天勞作最好的嘉獎

如今餐桌上常見的食物
無不凝結著古老的智慧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遠古先民的勤勞耕耘
譜寫出農業文明的燦爛篇章

策劃:胡國香
記者:張昕怡、張力元
設計:姚錦聲(實習)
統籌:馮筱晴
鳴謝: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
中共濟南市章丘區委宣傳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