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占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比斯ぶ悄茏鳛橐I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既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關鍵驅動力。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正處于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必須搶抓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各環節各領域,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創新發展最大動能。
全力筑牢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為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提供支撐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領域要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钡讓蛹夹g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根”與“魂”,沒有自主可控的底層技術支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格局中,誰掌握了底層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督ㄗh》強調“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突破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為我國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突破指明了發展方向。
筑牢人工智能底層技術根基,需聚焦算力、算法、數據三大核心要素構建支撐體系。算力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其供給能力直接決定技術創新的上限。要切實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布局國家級算力樞紐和智能計算中心,構建覆蓋云、邊、端的全鏈路算力網絡。算法創新是提升人工智能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抓手。要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圍繞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強化學習等前沿方向,開展原始創新。數據作為人工智能的“燃料”,其質量與規模直接影響技術迭代速度。要切實落實《建議》關于“建設開放共享安全的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要求,打破數據壁壘,建立跨領域、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機制。完善數據安全法規,確保個人隱私與國家安全,為AI研發提供法治保障。
筑牢底層技術還需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要在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研究方面作出獨特貢獻。我們舉全校之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正是為了培養聚焦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創新引領者,讓學生“從追隨尾燈,到進入駕駛艙引領前行方向”,不僅能“用別人的鍋來做自己的飯”,還要具備“鑄鐵造鍋”的能力。面向未來,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論述精神,重點破解三項底層技術,爭取為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作出更大貢獻。一是以基本原理為驅動,構建低成本、低幻覺、強推理的人工智能全新架構;二是基于上述全新框架,打造符合復雜場景客觀規律的具身世界模型基座;三是結合端側調度協作需求,研發模型原生的操作系統。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為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貢獻力量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标P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切實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才有可能在未來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督ㄗh》提出“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人才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核心載體。高校人才培養的中心位置并不會因為新技術的加入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生產方式的系統性重塑,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素養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轉變才能適應國家的戰略需求,是時代給高校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這為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首先,構建全學段一體化教育體系。傳統分學段教育難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要著力將人工智能教育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階段,形成有機銜接、協同發展的教育體系。其次,強化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方向。人工智能的交叉性特征決定了未來人才必須具備跨學科綜合素養,應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人工智能+專業”的交叉人才培養模式。再次,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需要推進全社會通識教育。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背景下,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養既是增強個體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推動社會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應面向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的人群,開展多樣化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最后,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改革還需配套完善的評價體系。要落實《建議》“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的要求,建立多元人才評價體系。
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但核心仍是人。在人工智能推動人才培養變革的普遍共識下,AI越是無處不在,就越需要HI(Human Intel igence,即人類的智能)來進行互補?!癆I+教育教學”要將AI素養提升貫穿全學段,構建“師——生——機——環”四元互動教學生態,強化教師人機協同能力,打造“課賽研”進階式AI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旨在面向未來人才培養更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偟膩砜?,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既要發揮技術的高效性,又要保留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才能真正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
加速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為迭代傳統學科提供強大催化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比斯ぶ悄艿慕徊嫘耘c賦能性正深刻改變學科發展范式,推動傳統學科迭代升級,催生新興交叉學科,為學科生態優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中,學科發展既是重要支撐,也是核心目標之一。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首要體現為傳統學科的智能化升級。
傳統學科在長期發展中面臨研究范式固化、創新動力不足等挑戰,人工智能技術為其注入全新活力。加速新興交叉學科培育是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的重要成果。人工智能與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醫學、智能環境科學等一系列新興學科,拓展了學科發展的邊界。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還需構建動態調整的學科專業體系,建立學科專業預警與調整機制,及時增設人工智能相關新興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
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高校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的要求,通過學科優化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科優化要推動傳統學科轉向智能化和融合化,以人工智能催化學科發展。智能化,就是一切學科都要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跟上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發展“學科+智能化”新方向。融合化,就是以人工智能為催化劑和黏合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期形成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尤其要強調傳統學科與人工智能學科的雙向賦能、相互增益。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為傳統學科帶來新的生命力,推動傳統學科快速迭代升級;傳統學科為人工智能學科提供了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學科在不同的場景中發揮作用,不斷促進人工智能學科自身發展。
強化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為深刻變革科研模式打造新范式
科研范式是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中所遵循的方法論體系和基本規則,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決定著科研效率和科研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笨茖W研究是連接教育與科技的關鍵紐帶,人工智能正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模擬預測能力和創新賦能能力,深刻變革科研范式、方法與手段,為科學研究突破提供了全新路徑。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中,強化人工智能對科學研究的賦能作用,能夠加速科技創新進程,提升科研創新效能。
人工智能驅動科研范式從“假設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傳統科研模式多以理論假設為起點,通過實驗驗證推進研究,存在周期長、效率低等局限。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處理海量多源數據,從中發現隱藏的科學規律與關聯模式,為科研提供全新的問題切入點與研究思路。比如,我們將人工智能和蛋白質設計與改造相結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蛋白質數據集,把蛋白質生產由“緩慢的試錯”變為“高效率的精準設計”,其設計的多款產品已經落地,助力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診斷。
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的關鍵在于推動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結合,核心是以人工智能推進科研范式變革,搭建基于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的有組織科研模式。要把應用場景作為有組織科研的核心,推動人工智能在可見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把解決市場需求作為推進有組織科研的最大動力。作為科學研究的新范式,人工智能范式解決了傳統科研范式效率低的問題,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可能。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是順應科技革命浪潮、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堅持自主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又要注重人文引領、防范技術風險;既要培養高端領軍人才,又要提升全民素養;既要推動理論創新,又要強化實踐應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賦能效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創新動力。(丁奎嶺,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