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赤子之心永相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1 22:01:57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赤子之心永相傳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手記:赤子之心永相傳

  新華社記者劉禎

  “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p>

  11月11日,北京,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報告廳。200余名科研工作者齊聚,一句話被頻頻提及。

  這里舉行的是“彭桓武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思想研討會”,這句話正出自“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之口。

  1938年,23歲的彭桓武遠赴歐洲留學,師從玻恩和薛定諤等物理大師,在量子力學、核物理等領域逐漸嶄露頭角。1947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

  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p>

  會場上提及這段往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仍不禁為之動容:“這句樸實無華的話,道出了一位科學家最深厚的家國情懷,詮釋了這一代人最堅定的初心使命?!?/p>

  在眾人追憶中,彭桓武的形象愈發清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彭桓武隱姓埋名,投身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攻關。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帶領年輕團隊從零開始,取得關鍵突破。等到頒發獎章時,他卻表示“工作是大家做的”,并揮筆寫下“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為我國物理事業的起步播撒火種,彭桓武感召并培育一代代科研中堅。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周善貴回憶,作為創所所長,彭先生在這里竭力營造自由寬松、平等交流的學術氛圍與開放合作、美美與共的發展道路。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董宇輝說,我國陸續建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國散裂中子源、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持續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正是對彭先生早年奠基開拓的最好告慰。

  紀念,是為了更好前行。

  邁向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彭桓武等老一輩科學家所展現的風范和精神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錨定了坐標,樹立了榜樣。

  “每當科研遇到瓶頸,只要想想老一輩科學家的堅守,就感到渾身充滿了動力?!敝袊茖W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肖和說。

  千里之外,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彭桓武高能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懊嫦蚴澜缈萍记把?,培養更多杰出的科學人才,這是我們對先生精神最好的紀念與傳承?!毙iL常進說。

  彭桓武先生雖已辭世,但他留下的,不僅是“兩彈一星”的輝煌記憶,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這份力量,正在每一本泛黃的研究筆記中延續,在每一個被點亮的年輕心靈里生根。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