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豈容“數據美容”,“紙面發展”要不得!
新華社記者郭翔、張博群
有的地方不顧當地實際規劃建設產業園,夸大數據,虛報產值;有的地方在項目集中開工、集中簽約上盲目進行數字攀比;有的地方為了項目上馬,在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數據造假……記者近期在采訪中發現,通過“堆數字出業績”搞“紙面發展”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尚未根除。
統計數據本應客觀反映一地發展真實情況,一旦被“美顏”“整容”,就會失真甚至貽誤發展。日前召開的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明確指出,要糾治統計造假問題,查找深層次原因,增強制度執行剛性。
“數據美容”背后多重問題交織:一方面,一些干部受“數字出官”的畸形政績觀影響,不惜弄虛作假;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考核評價指標層層加碼甚至脫離實際,有些干部為完成指標不得不給數據“涂脂抹粉”,修飾真相。
賬面上一時的“花團錦簇”,不僅會掩蓋矛盾、誤導決策,更會扭曲干事創業的價值導向,讓“真功夫”吃虧、“假把式”吃香,侵蝕干群關系的根基,損害政府公信力。
杜絕“數據美容”,要堅持實事求是??俊熬蕖睌祿纹鸬拿孀?、得來的位子終將被戳破。唯有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才能看清群眾的急難愁盼,更好地把功夫下在解決問題上,以真抓實干取信于民,推動發展。
杜絕“數據美容”,要糾正考核加碼。以官僚主義的考核倒逼,就容易出現以形式主義的數據回應。對基層的考核評價必須從實際出發,嚴防盲目下指標、隨意搞加碼,要看結果,更要看效果。
杜絕“數據美容”,要強化監督檢查。事關民生改善、發展質量的“剛性”數據容不得半點虛浮冒進,要形成內部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合力。通過大數據等多種技術手段,讓虛假現出原形。
虛花結不出實果。用實干取得實績,群眾自會看在眼里、念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