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明確將“智慧”作為其六大核心內涵之一,要求“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體現了在城市“存量提質增效”發展新階段從技術應用到治理效能轉化的重大要求,對于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競爭力、宜居度,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一、深刻認識建設便捷高效智慧城市的重大意義
“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我國城市進入新發展階段、順應數字文明時代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抉擇,關系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的實現。這既是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精準響應民生需求、譜寫人民城市新篇章的重要路徑。
智慧城市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關鍵支撐。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進一步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根本方向?!爸腔邸睂傩圆⒎枪铝⒋嬖?,而是與“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深度融合、相互支撐。智慧城市是服務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體系的技術底座和賦能引擎。通過技術賦能和系統集成,更好服務于“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等多維目標,是統籌城市發展的“連接器”與“賦能器”。例如,北京制定智慧城市四級規劃管控體系,作為全市統一的“一張藍圖”,綜合集成城市發展各項目標,有利于城市各個領域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推進;上海打造張江AI小鎮,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為建設創新城市提供重要載體和驅動力;杭州通過“城市大腦”分析老年人出行數據,增設無障礙通道和休息驛站,讓宜居城市更加舒適便利;貴陽構建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系統,讓美麗城市更加可感可親;重慶建成全市域一體化地下管線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對地下管線的智慧管理和應急處置,讓韌性城市更加安全可靠;深圳在10533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安裝AI攝像頭,助力文明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引擎。在我國城鎮化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發展動能轉換。智慧城市作為數字技術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的載體,既通過數據要素的匯聚賦能、“人工智能+”行動賦能各行業各領域,實現城市治理增效,也為驅動產業升級創新發展、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豐富實踐場域。一方面,智慧城市通過建設“城市數據大腦”、構建“數據要素賦能體系”,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的潛能,助力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另一方面,智慧城市通過推動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及產城融合,持續激發內需潛力,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點。例如,通過數字賦能,對生產能耗和排放指標實時監測評估,可以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培育智慧物流、零碳園區等新業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智慧城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城市發展的成果要更加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多樣化、精準化、人性化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現代化為指向”,“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這就需要在精準滿足多樣化民生需求方面,通過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場景構建,精準識別和響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增強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通過打破時空壁壘,讓孩子們均衡地享受優質教學資源;讓文化遺產“動起來”,一部手機就可欣賞千年文物細節;讓市民需求更好“被預見”,由“事后響應”向“前置服務”轉變。在提升安全感與治理效能方面,把新的技術深度融入智能安防、應急管理等領域,提升城市安全現代化水平;通過算法實時優化紅綠燈時長,科學精準配置道路資源,有效治理城市擁堵問題。在促進共建共治共享方面,通過搭建“一碼共治”等公眾參與便捷平臺,讓市民成為城市治理的“合伙人”、智慧生活的共建者。
二、準確把握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義
深刻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關于“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戰略部署,需要從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高度把握其核心要義。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本質上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要求技術應用必須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深層內涵進一步體現在價值引領、機制創新與效能提升的深度融合上,其目標實現需要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
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氨憬莞咝А笔芹`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關鍵指向,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本質要求,是智慧城市建設價值導向的再聚焦。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直面以往城市建設的痛點,始終圍繞“人”的需求展開。防范技術與民生需求脫節,既要從“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出發,又要注重發揮人民主體性,為市民參與城市治理開辟便捷渠道,讓市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共建者”。應注重科技賦能基層,鼓勵基層創新,使場景應用貼合基層一線實際。注意防止“數字鴻溝”加劇社會排斥問題,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應是充滿“人民性”的溫度之城。重點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跨越“數字鴻溝”,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
便捷高效智慧城市要求價值實現機制與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這充分反映了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要以數據驅動和體系重構為實現機制,以城市運行高效、公共服務優質、社會治理精準為效能體現。例如,北京深入推進“接訴即辦”改革,依托12345市民熱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設接訴即辦“智慧大腦”,搭建智能受理、派單、辦理、回訪、分析平臺,深挖民生數據富礦,通過構建“熱線+專班”數據共享模式,與全市60余家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以數據“探針”靈敏感知城市脈搏,讓各級各部門始終圍繞著群眾需求轉,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從源頭提高治理靶向性與有效性。
便捷高效智慧城市依靠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氨憬莞咝А蹦繕说膶崿F,需要技術驅動與制度變革的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城市是復雜的有機生命體,必須以數據要素打通傳統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業務壁壘,通過打造集約統一、數據融合、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和多場景應用,持續賦能城市治理的全鏈條、全領域,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公共服務“一網通享”。在強調以技術賦能城市發展的同時,還要通過制度創新驅動全域數字化轉型。制度創新是破解智慧城市建設深層次矛盾、避免“新技術”與“舊規則”碰撞掣肘的關鍵。應通過立法、標準、機制等方面的創新,為全域數據融通、技術應用與安全保障提供制度支撐。通過制度創新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產力、賦能智慧城市的千行百業、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引導傳統產業智慧化轉型,鼓勵跨界融合培育新業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
三、著力推進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路徑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便捷高效智慧城市,要“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依法治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黨建引領、依法治市、治理創新等嵌入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是對城市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是高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路徑。
以黨建引領推動智慧城市技術效率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技術本身具有工具屬性,其產生效應取決于使用者的價值取向。黨建引領的核心在于校準技術應用的“價值羅盤”,有效防范“技術至上”可能帶來的“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等問題,保障智慧城市技術應用的公平性、包容性、安全性,使“智慧”始終服務于“善治”, 確保智慧城市不僅擁有“智慧大腦”,更擁有溫暖的“為民初心”,在價值層面實現技術效率與人文關懷的統一,讓技術有“良芯”。例如,近年來,北京市相關部門與多家大型平臺企業黨組織建立工作聯系機制,引導平臺企業解決“困在算法里的小哥”等算法倫理和社會責任問題,切實保護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同時,通過黨建引領,可以有效實現技術賦能與制度變革的深度耦合,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分割,超越部門利益,強化頂層設計,推動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例如,上海市注重通過黨建引領進行制度設計和機制創新,在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建設過程中,匯聚2000億條公共數據,讓政務數據從“信息孤島”變“數據高速路”,以“高效辦成一件事”推進了城市治理現代化。
以法治保障為智慧城市構筑安全之基與發展之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智慧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特別是人工智能在算法設計、數據應用等環節存在模型歧視、隱私泄露和責任認定模糊等問題。智慧城市的長遠發展必須通過法規政策保障數據安全、算法正義,明晰權益歸屬,促進數據要素健康高效應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規律,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完善人工智能監管體制機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在安全層面,應突出自主可控與安全可靠的底線思維,筑牢“數智底座”,構建自主可控、泛在融合的基礎支撐體系,構建全方位立體化防護體系;在發展層面,應依靠法治為技術裝上“方向盤”,確保智慧城市不偏離人民城市軌道,讓“善治”引領“善智”。
以理念、模式、手段創新激發智慧城市持續發展的活力。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是治理的全方位重塑,需要通過治理的整體性創新,持續推動數據融合與全域數字化轉型,為其注入持續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應將數字思維和能力全面融入城市發展與治理,以“大綜合一體化”理念重塑組織、流程、制度、機制,加快推進適數化改革,全領域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全過程優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通過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有效機制,加強政府與社會數據融合,不斷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深度聚焦民生關切與治理難點,深耕“智慧場景”釋放應用效能,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楊旎,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